植烟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及与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9-30 08:26
针对长期植烟引起的土壤退化问题,本文选取四川典型植烟区凉山、攀枝花不同植烟年限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不同植烟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的变化特征及与土壤有机碳(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可矿化有机碳)含量变化间的关系,为该区植烟土壤保育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植烟年限延长,干筛、湿筛大团聚体崩解程度加大,团聚体稳定性下降。与不植烟土壤相比,红壤植烟3,5,8年后团聚体干筛稳定性呈下降趋势,其中植烟5年后和8年后显著降低,其MWD值分别下降34%和35%;水稻土团聚体干筛稳定性在植烟3年后达到峰值,相对于不植烟土壤MWD值升高50%,植烟5,8年后显著降低。干筛团聚体在植烟3-5年崩解明显,其间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团聚体MWD值分别下降31%、9%和17%。随植烟年限增加,紫色土团聚体水稳性下降,植烟5年后MWD值相对于不植烟土壤下降了 63.7%;水稻土和红壤团聚体水稳性在植烟5年内显著下降,其中植烟5年后相对于不植烟土壤,水稻土团聚体MWD值下降了 52.1%,红壤团聚体MWD值下降了 67.7%,且都在植烟5-8年间趋于...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立题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植烟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
2.3 影响土壤团聚体的主要因素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样品采集及处理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4 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烟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4.1.1 团聚体分布
4.1.2 团聚体稳定性
4.2 植烟年限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影响
4.2.1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
4.2.2 土壤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4.3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的相关关系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植烟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5.1.1 土壤团聚体分布
5.1.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5.1.3 结论
5.2 植烟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5.2.1 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
5.2.2 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团聚体稳定性间的关系
5.2.3 结论
5.3 团聚体稳定性与总有机碳的关系
6 研究展望
6.1 研究特色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无定河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及碳固定的影响[J]. 董莉丽,李晓华,杨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01)
[2]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化探土壤样品中有机碳含量[J]. 双龙,妮萨娜,杜江,滕朝阳,石成纲. 安徽化工. 2016(04)
[3]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特征[J]. 刘晶,田耀武,张巧明.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3)
[4]四川盆地水稻土有机碳与全氮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胡嗣佳,邓欧平,张世熔,邓良基,张楚儿,钟钦梅. 土壤. 2016(02)
[5]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区及坡向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J]. 李娅芸,刘雷,安韶山,曾全超,李鑫. 自然资源学报. 2016(02)
[6]不同经营年限对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J]. 王义祥,叶菁,黄毅斌,王成己,翁伯琦,刘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05)
[7]耕作方式对滨海盐渍土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特性的影响[J]. 候晓静,杨劲松,赵曼,金雯晖,李芙荣,姚荣江,余世鹏,王相平. 土壤. 2015(04)
[8]闽北中低产田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分析[J]. 郑林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1)
[9]长期不同施肥对塿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J]. 薛彦飞,薛文,张树兰,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6)
[10]不同生长期烤烟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杨梅,王昌全,袁大刚,李启权,曾建,罗茜,兰兴梅,唐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6)
博士论文
[1]长江口典型淡水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及其对周边河口、海洋的有机碳贡献[D]. 张佳蕊.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 徐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3]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D]. 苑亚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4]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D]. 杨伟.华中农业大学 2013
[5]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及坡面水沙的影响[D]. 黄茹.西南大学 2013
[6]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D]. 闫峰陵.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D]. 周国模.浙江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邱宇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官能团评价[D]. 刘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3]广义土壤结构与土壤抗侵蚀性耦合关系研究[D]. 刘旦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4]不同钾肥对植烟土壤养分和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D]. 何永秋.河南农业大学 2013
[5]洛阳市植烟土壤分析与评价[D]. 程雪峰.湖南农业大学 2012
[6]烟草连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酶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D]. 何川.河南农业大学 2012
[7]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组分影响[D]. 刘敏英.四川农业大学 2012
[8]集约经营板栗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研究[D]. 邬奇峰.浙江林学院 2007
[9]宁南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的影响[D]. 苏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15486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立题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植烟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
2.3 影响土壤团聚体的主要因素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样品采集及处理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4 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烟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4.1.1 团聚体分布
4.1.2 团聚体稳定性
4.2 植烟年限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影响
4.2.1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
4.2.2 土壤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4.3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的相关关系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植烟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5.1.1 土壤团聚体分布
5.1.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5.1.3 结论
5.2 植烟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5.2.1 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
5.2.2 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团聚体稳定性间的关系
5.2.3 结论
5.3 团聚体稳定性与总有机碳的关系
6 研究展望
6.1 研究特色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无定河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及碳固定的影响[J]. 董莉丽,李晓华,杨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01)
[2]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化探土壤样品中有机碳含量[J]. 双龙,妮萨娜,杜江,滕朝阳,石成纲. 安徽化工. 2016(04)
[3]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特征[J]. 刘晶,田耀武,张巧明.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3)
[4]四川盆地水稻土有机碳与全氮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胡嗣佳,邓欧平,张世熔,邓良基,张楚儿,钟钦梅. 土壤. 2016(02)
[5]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区及坡向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J]. 李娅芸,刘雷,安韶山,曾全超,李鑫. 自然资源学报. 2016(02)
[6]不同经营年限对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J]. 王义祥,叶菁,黄毅斌,王成己,翁伯琦,刘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05)
[7]耕作方式对滨海盐渍土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特性的影响[J]. 候晓静,杨劲松,赵曼,金雯晖,李芙荣,姚荣江,余世鹏,王相平. 土壤. 2015(04)
[8]闽北中低产田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分析[J]. 郑林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1)
[9]长期不同施肥对塿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J]. 薛彦飞,薛文,张树兰,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6)
[10]不同生长期烤烟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杨梅,王昌全,袁大刚,李启权,曾建,罗茜,兰兴梅,唐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6)
博士论文
[1]长江口典型淡水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及其对周边河口、海洋的有机碳贡献[D]. 张佳蕊.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 徐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3]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D]. 苑亚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4]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D]. 杨伟.华中农业大学 2013
[5]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及坡面水沙的影响[D]. 黄茹.西南大学 2013
[6]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D]. 闫峰陵.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D]. 周国模.浙江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邱宇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官能团评价[D]. 刘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3]广义土壤结构与土壤抗侵蚀性耦合关系研究[D]. 刘旦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4]不同钾肥对植烟土壤养分和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D]. 何永秋.河南农业大学 2013
[5]洛阳市植烟土壤分析与评价[D]. 程雪峰.湖南农业大学 2012
[6]烟草连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酶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D]. 何川.河南农业大学 2012
[7]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组分影响[D]. 刘敏英.四川农业大学 2012
[8]集约经营板栗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研究[D]. 邬奇峰.浙江林学院 2007
[9]宁南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的影响[D]. 苏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15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415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