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深松和秸秆深还对黑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12 20:49
  深松和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提高有机质含量和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试验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探究深松和秸秆深还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变化。结果表明:(1)在0~20 cm表层中,深松(DL)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60 d内无明显变化,而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在30 d和150 d显著提高;秸秆深还(D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在整个培养期较CK处理平均提高2.96%、17.36%、18.16%和14.80%。(2)在20~35 cm亚表层中,与CK相比,DL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在30 d时显著增加,60 d时各指标明显降低;D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比CK显著提高10.69%、24.86%、21.93%和10.14%。(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可见,秸秆深还能显著提高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以及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文章来源】:土壤通报. 2019,50(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深松和秸秆深还对黑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深松和秸秆深还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Fig.2Changesofdissolvedorganiccarbonindeeplooseninganddeepstrawreturningtreatments

含量变化图,微生物量碳,深松,秸秆


析对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2),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与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的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884。微生物量碳含注:CK为常规耕作处理;DL为深松处理;DS为秸秆深还处理。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土层下相同处理不同时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相同土层下同一时间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下同。图3深松和秸秆深还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Fig.3Changesofmicrobialbiomasscarbonindeeplooseninganddeepstrawreturningtreatments604

深松,熵变,秸秆,微生物


?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n=72)。表2深松和秸秆深还后土壤有机碳组分以及微生物熵间的相关性分析Table2Correlationamongsoilorganiccarbonfractionsandmicrobialquotientsinthetreatmentsofdeeplooseningofsoilandstrawreturningtothefiled微生物量碳Microbialbiomasscarbon10.970**可溶性有机碳Extractableorganiccarbon10.801**0.795**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10.765**0.955**0.884**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微生物熵Microbialquotient1图4深松和秸秆深还后土壤微生物熵变化Fig.4Dynamicsofsoilmicrobialquotientsindeeplooseninganddeepstrawreturningtreatments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熵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01和0.970。3讨论3.1深松和秸秆深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深松和秸秆还田作为农田管理过程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是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提高有机质含量和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中,在20~35cm亚表层中,本研究发现深松处理显著提高30d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其原因可能是深松将土壤中富含碳的大团聚体破坏,形成许多游离有机质颗粒,而游离有机质颗粒稳定性差[19],有机质可利用性的改善能提高微生物生命活动,加快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度,从而将更多不稳定碳得以固定积累。然而,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的微生物量加剧了土壤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耗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作用受到养分缺乏的限制,有研究表明营养物质的可用性会影响激发效应[20],因此,本研究中深松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60~360d时显著低于常规耕作。而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土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源Cd胁迫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J]. 郭碧林,陈效民,景峰,张晓玲,杨之江,刘巍,刘文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09)
[2]放牧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 通乐嘎,赵斌,吴玲敏.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9)
[3]中国东北黑土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 韩晓增,李娜.  地理科学. 2018(07)
[4]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J]. 黎嘉成,高明,田冬,黄容,徐国鑫.  草业学报. 2018(05)
[5]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生长季动态[J]. 毛海兰,王俊,付鑫,李蓉蓉,赵丹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3)
[6]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紫色土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J]. 吕盛,王子芳,高明,黄容,田冬.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5)
[7]深松促进春玉米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与转运[J]. 张瑞富,杨恒山,高聚林,张玉芹,王志刚,范秀艳,毕文波.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9)
[8]耕作深度及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土壤供水能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邹文秀,陆欣春,韩晓增,王凤仙.  土壤与作物. 2016(03)
[9]长期不同施肥下褐土有机碳储量及活性碳组分[J]. 赵玉皓,张艳杰,李贵春,赵凯,李忠芳,唐政,鲁顺保.  生态学杂志. 2016(07)
[10]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J]. 李新华,郭洪海,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张锡金.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9)



本文编号:3433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433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9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