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马铃薯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
发布时间:2021-11-27 22:10
以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对撂荒(CK1)、小麦/豌豆/马铃薯轮作(CK2)、连作2 a、连作4 a和连作6 a等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容重、结构分维、总有机碳、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土壤容重差异显著,连作6 a土壤容重最小;(2)连作可以改变土壤中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比例,各处理中>4 mm粒径的土壤含量最高;(3)马铃薯长期连作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连作6 a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撂荒降低14.27%;(4)马铃薯主要生育期内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变化动态呈"S"型曲线,脲酶呈"M"型变化趋势,3种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5)细菌是连作土壤中优势菌,真菌和放线菌也占一定比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0~10 cm土层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马铃薯长期连作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随连作年限明显改变。
【文章来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3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土壤化学因子[18]
1.4.2 土壤容重
1.4.3 土壤结构分维
1.4.4 土壤总有机碳
1.4.5 土壤酶活性
1.4.6 土壤微生物数量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物理性状
2.1.1 土壤容重
2.1.2 土壤结构分维
2.2 马铃薯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化学性质
2.2.1 土壤总有机碳
2.2.2 土壤酶活性
2.2.3 土壤微生物数量
3 讨 论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固定关系研究进展[J]. 张家春,刘盈盈,贺红早,任璐,张珍明. 福建农业学报. 2016(03)
[2]马铃薯连作障碍与土壤环境因子变化相关研究[J]. 徐雪风,回振龙,李自龙,张俊莲,李朝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04)
[3]秸秆还田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变化特征[J]. 黄金花,刘军,杨志兰,魏飞,郭成藏,景峰,刘建国.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3)
[4]马铃薯连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秦越,马琨,刘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2)
[5]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J]. 沈宝云,刘星,王蒂,孟品品,张俊莲,邱慧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6)
[6]岩溶区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土壤酶活性研究[J]. 符裕红,黄宗胜,喻理飞. 土壤学报. 2012(06)
[7]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结构及其生物效应[J]. 孟品品,刘星,邱慧珍,张文明,张春红,王蒂,张俊莲,沈其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12(11)
[8]不同施肥模式对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酶活性的影响[J]. 李晨华,贾仲君,唐立松,吴宇澄,李彦. 土壤学报. 2012(03)
[9]甘肃省干旱灌区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变化[J]. 牛秀群,李金花,张俊莲,沈宝云,柴兆祥,王蒂. 草业学报. 2011(04)
[10]连作对地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张重义,陈慧,杨艳会,陈婷,林瑞余,陈新建,林文雄. 应用生态学报. 2010(11)
本文编号:3523140
【文章来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3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土壤化学因子[18]
1.4.2 土壤容重
1.4.3 土壤结构分维
1.4.4 土壤总有机碳
1.4.5 土壤酶活性
1.4.6 土壤微生物数量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物理性状
2.1.1 土壤容重
2.1.2 土壤结构分维
2.2 马铃薯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化学性质
2.2.1 土壤总有机碳
2.2.2 土壤酶活性
2.2.3 土壤微生物数量
3 讨 论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固定关系研究进展[J]. 张家春,刘盈盈,贺红早,任璐,张珍明. 福建农业学报. 2016(03)
[2]马铃薯连作障碍与土壤环境因子变化相关研究[J]. 徐雪风,回振龙,李自龙,张俊莲,李朝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04)
[3]秸秆还田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变化特征[J]. 黄金花,刘军,杨志兰,魏飞,郭成藏,景峰,刘建国.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3)
[4]马铃薯连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秦越,马琨,刘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2)
[5]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J]. 沈宝云,刘星,王蒂,孟品品,张俊莲,邱慧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6)
[6]岩溶区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土壤酶活性研究[J]. 符裕红,黄宗胜,喻理飞. 土壤学报. 2012(06)
[7]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结构及其生物效应[J]. 孟品品,刘星,邱慧珍,张文明,张春红,王蒂,张俊莲,沈其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12(11)
[8]不同施肥模式对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酶活性的影响[J]. 李晨华,贾仲君,唐立松,吴宇澄,李彦. 土壤学报. 2012(03)
[9]甘肃省干旱灌区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变化[J]. 牛秀群,李金花,张俊莲,沈宝云,柴兆祥,王蒂. 草业学报. 2011(04)
[10]连作对地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张重义,陈慧,杨艳会,陈婷,林瑞余,陈新建,林文雄. 应用生态学报. 2010(11)
本文编号:3523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23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