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姜黑土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特性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12-30 13:27
砂姜黑土是我国典型的中低产土壤,提升土壤有机质是砂姜黑土改良的重要环节,然而砂姜黑土有机质与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采集40个代表性苏北平原砂姜黑土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3C标记的谷氨酸测定微生物碳利用率、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苏北平原砂姜黑土有机质及关键微生物的关联关系。结果显示:苏北平原砂姜黑土有机碳含量为15.82 g/kg,可溶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2‰,表明有机质的碳有效性较低;砂姜黑土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优势菌科以黄单胞菌科、Gaiellaceae、酸杆菌科细菌为主,但高效的碳转化菌群(如酸杆菌纲和放线菌)较少;微生物碳利用率普遍较低,在0.07~0.20之间,与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相关。因此,较低的微生物碳利用率、较低的碳转化菌群组成比例制约了砂姜黑土有机质的形成与提升。
【文章来源】:土壤. 2019,51(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苏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采样点分布情况Fig.1GeographiclocationofsamplingsitesoflimeconcreteblacksoilinNorthJiangsuPlain
本研究选择苏北平原典型的障碍性砂姜黑土(图1)。研究区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118°10′~119°05′E,33°16′~34°32′N),气候为半干旱、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4℃,平均年降水量1 000 mm,年日照时数2 130~2 430 h,水热资源充沛。该区域的作物种植类型为小麦、玉米、棉花和花生等。该区域成土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沉积物,矿物类型主要以蒙脱石为主的2︰1型黏土矿物,按美国制土壤分类命名为变性土。1.2 土壤样品采集
砂姜黑土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碳利用率之间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施肥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J]. 王传杰,王齐齐,徐虎,高洪军,朱平,徐明岗,张文菊. 生态学报. 2018(11)
[2]我国旱地两熟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的调查研究[J]. 李鹏,关强,邬梦成,康国栋,刘满强,李辉信,胡锋,焦加国. 土壤通报. 2017(02)
[3]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J]. 刘钊,魏天兴,朱清科,陈珏,赵彦敏. 土壤. 2016(04)
[4]生物炭、秸秆和有机肥对砂姜黑土改性效果的对比研究[J]. 高学振,张丛志,张佳宝,丁宁宁. 土壤. 2016(03)
[5]土壤微生物—腐殖质—矿物间的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研究进展[J]. 吴云当,李芳柏,刘同旭. 土壤学报. 2016(02)
[6]潮土农田微生物研究进展[J]. 林先贵,冯有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7]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赵占辉,张丛志,蔡太义,刘昌华,张佳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10)
[8]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J]. 王晓波,车威,纪荣婷,何传龙,朱安宁,王伏伟,朱林. 土壤. 2015(03)
[9]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J]. 谢迎新,靳海洋,孟庆阳,王永华,王晨阳,贺德先,郭天财.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0)
[10]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J]. 焦晓光,高崇升,隋跃宇,张兴义,丁光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11(18)
博士论文
[1]吉林西部盐碱农田土壤酶和微生物对有机碳和无机碳变化的作用研究[D]. 梁爽.吉林大学 2016
[2]中华杆菌科和中华单胞菌属多相分类学研究[D]. 周育.南京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8285
【文章来源】:土壤. 2019,51(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苏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采样点分布情况Fig.1GeographiclocationofsamplingsitesoflimeconcreteblacksoilinNorthJiangsuPlain
本研究选择苏北平原典型的障碍性砂姜黑土(图1)。研究区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118°10′~119°05′E,33°16′~34°32′N),气候为半干旱、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4℃,平均年降水量1 000 mm,年日照时数2 130~2 430 h,水热资源充沛。该区域的作物种植类型为小麦、玉米、棉花和花生等。该区域成土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沉积物,矿物类型主要以蒙脱石为主的2︰1型黏土矿物,按美国制土壤分类命名为变性土。1.2 土壤样品采集
砂姜黑土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碳利用率之间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施肥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J]. 王传杰,王齐齐,徐虎,高洪军,朱平,徐明岗,张文菊. 生态学报. 2018(11)
[2]我国旱地两熟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的调查研究[J]. 李鹏,关强,邬梦成,康国栋,刘满强,李辉信,胡锋,焦加国. 土壤通报. 2017(02)
[3]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J]. 刘钊,魏天兴,朱清科,陈珏,赵彦敏. 土壤. 2016(04)
[4]生物炭、秸秆和有机肥对砂姜黑土改性效果的对比研究[J]. 高学振,张丛志,张佳宝,丁宁宁. 土壤. 2016(03)
[5]土壤微生物—腐殖质—矿物间的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研究进展[J]. 吴云当,李芳柏,刘同旭. 土壤学报. 2016(02)
[6]潮土农田微生物研究进展[J]. 林先贵,冯有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7]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赵占辉,张丛志,蔡太义,刘昌华,张佳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10)
[8]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J]. 王晓波,车威,纪荣婷,何传龙,朱安宁,王伏伟,朱林. 土壤. 2015(03)
[9]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J]. 谢迎新,靳海洋,孟庆阳,王永华,王晨阳,贺德先,郭天财.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0)
[10]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J]. 焦晓光,高崇升,隋跃宇,张兴义,丁光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11(18)
博士论文
[1]吉林西部盐碱农田土壤酶和微生物对有机碳和无机碳变化的作用研究[D]. 梁爽.吉林大学 2016
[2]中华杆菌科和中华单胞菌属多相分类学研究[D]. 周育.南京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8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5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