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土壤黏粒和磁化率特征对绰墩古水稻土成因的指示

发布时间:2022-01-13 07:28
  本文研究了绰墩农业遗址P-02原状土剖面的粒度分布,定量分析了土壤黏粒的矿物组成,测定了土壤/沉积物及其各粒级组分(黏粒、粉砂粒、细砂粒和粗砂粒)的磁化率。结果表明:在0~30 cm和134~154 cm两层段,黏粒含量从下向上有降低的趋势,这可能预示着长期的水耕作业造成黏粒从表层向亚表层移动;在148~200 cm层段,土壤磁化率从下向上有降低的趋势,可能说明该处存在长期淹水的状况。总之,黏粒含量和质量磁化率数据说明长江下游地区的先民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已开始采用"水溽"方式进行水稻的栽培。 

【文章来源】:土壤. 2019,51(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土壤黏粒和磁化率特征对绰墩古水稻土成因的指示


土壤剖面中黏粒(A)、粉砂粒(B)和细砂粒(C)的垂直分布(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颗粒移动的方向)

XRD图谱,黏粒,土壤,XRD图谱


土壤深度168~170 cm样品中黏粒的XRD图谱

黏粒,磁化率,土壤剖面,粗砂


在2003年4月和2003年11月的两次发掘过程中,绰墩遗址共出土了46块考古学意义上的“水稻田”[4]。曹志洪等[7]认为这些马家浜时期(6 280 a BP)的稻田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灌溉稻田。土壤学工作者针对P-01和P-03剖面(主要是P-01剖面)开展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工作。古水稻花粉、水稻植硅体和碳化稻粒的分布特征表明绰墩遗址及其附近曾经有水稻生长[9,28]。根据碳化稻粒的形状及其蛋白石含量判断,该处生长的水稻应为人工栽培的粳稻[7,29]。多环芳烃(PAHs)特征[30]和碳化稻粒的13C核磁共振谱特征[10,13]提供了“火耕”的证据。全磷和有效磷结果表明古代先民可能已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动物残留物进行肥田[12]。此外,基于对P-02剖面中挑选出的黑炭之13C核磁共振谱的研究[26]也得出了其来源于“火耕”的结论。为了对考古学意义上的“古水稻田”进行土壤学上的界定,还需要土壤剖面分异、黏粒移动、磁化率变化等土壤学特征的佐证[12]。曹志洪等[7]在P-01剖面中分辨出A(耕作)层、Ap(犁底)层、B(心土)层和C(母质)层的分异,丰富了土壤学方面的证据。图4 土壤/沉积物全样磁化率的垂直变化(A)及其局部放大图(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澧阳平原杉龙岗遗址埋藏古水稻土磁性矿物特性[J]. 谭洁,周卫军,陈恋,刘沛,曹胜,罗思颖.  土壤. 2017(05)
[2]古人类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例[J]. 何翔宇,吴克宁,查理思,于潇.  土壤. 2017(05)
[3]试析绰墩遗址早期先民的生计形态[J]. 郑秀文.  农业考古. 2017(04)
[4]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铁氧化物与磁化率演变特征[J]. 黄来明,邵明安,陈留美,韩光中,张甘霖.  土壤学报. 2017(01)
[5]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及相关问题[J]. 彭博.  农业考古. 2016(01)
[6]绰墩遗址古今水稻土黏土矿物特征比较研究[J]. 程月琴,杨林章,曹志洪.  土壤. 2011(04)
[7]中国史前灌溉稻田和古水稻土研究进展[J]. 曹志洪.  土壤学报. 2008(05)
[8]绰墩农业遗址古碳化稻粒有机结构研究及与其起源的可能关系[J]. 胡林潮,李夏,刘本定,顾民,代静玉.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8)
[9]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J]. 曹志洪,杨林章,林先贵,胡正义,董元华,章钢娅,陆彦椿,尹睿,吴艳宏,丁金龙,郑云飞.  土壤学报. 2007(05)
[10]重庆中坝遗址剖面磁化率异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 史威,朱诚,徐伟峰,关勇,孙智彬.  地理学报. 2007(03)



本文编号:3585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585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a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