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含水率和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22 15:42
  【目的】了解土壤环境、肥力变化,为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分别为平作不覆膜(TW)、平作覆膜(TM)、垄作不覆膜(RW)、垄作覆膜(RM),分析了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含水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对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与TW耕作方式相比,TM、RW、RM耕作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且对0~20 cm土壤酶活性影响最为明显。4种耕作方式对土壤表层0~10 cm范围内的含水率影响显著,与9月相比,7月4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更大。4种耕作方式中垄作覆膜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平均株高最高,产量最大(7.42 kg/m2)。【结论】4种耕作方式中,RM耕作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平均值最高,土壤肥力状况最好,而在深度为0~60 cm范围内,0~20 cm深度处土壤酶活性变化最为明显;与耕作方式相比,季节性因素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更大;RM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的更好。 

【文章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2019,38(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含水率和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图17月土壤脲酶活性分布图

土壤,分布图,脲酶活性,土层深度


土壤的供氮水平与供氮能力,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在TW、RW处理下30~40cm处紫花苜蓿对土壤中的氮素吸收较少,从而导致该土层处留在土壤中的氮素相比TM、RM处理下含氮量有所增加,进而引起该出脲酶活性升高。RM处理相比TM处理中脲酶活性的平均值增加11.77%。比较7、9月4种耕作方式下脲酶活性可知,9月垄作覆膜处理条件下脲酶活性最高,这与7月脲酶活性的分析结果一致。2.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分布情况(7月)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0~40cm土层,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且在深度25cm左右酶活性达到最小值。TM处理相比TW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平均值增加了49.39%。与RW处理相比,RM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平均值增加了32.64%。说明覆膜和垄作相比不覆膜和平作可以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从水平方向看,TW、TM、RW处理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减小,RM处理在距滴头0~15cm,土层深度在0~25cm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表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在25~40cm土层内,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4个处理中RM处理下碱性磷酸酶平均酶活性值最高,其值为5.646mg/g,其结果与脲酶活性分布规律相一致。图3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布图(7月)图4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布图(9月)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分布情况(9月)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TW、TM和RM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RW处理在距滴头0~30cm范围内碱性

土层深度,土壤,分布图,脲酶活性


TW、TM、RW处理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减小,RM处理在距滴头0~15cm,土层深度在0~25cm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表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在25~40cm土层内,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4个处理中RM处理下碱性磷酸酶平均酶活性值最高,其值为5.646mg/g,其结果与脲酶活性分布规律相一致。图3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布图(7月)图4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布图(9月)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分布情况(9月)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TW、TM和RM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RW处理在距滴头0~30cm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活性2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夏闲覆盖和种植方式对黄土旱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J]. 柳玉凤,谢英荷,杨福田,李廷亮,李超,黄涛,窦露,纪美娟.  灌溉排水学报. 2019(04)
[2]滴灌施肥对盐碱土壤盐分运移及草木樨生长的影响[J]. 张勇康,刘淑慧,卢垟杰,王斌,黄高鉴,王永红.  灌溉排水学报. 2019(03)
[3]不同垄作方式对雨养区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孟炀,何文寿.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4]保护性耕作对蚕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 黄召存,陈娇,熊瑛,王龙昌,张小短,邢毅,马淑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3)
[5]全膜垄作栽培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热和酶活性的影响[J]. 孙梦媛,刘景辉,赵宝平,杨彦明,马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1)
[6]全膜垄作对旱作马铃薯土壤含水率、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 孙梦媛,刘景辉,赵宝平,杨彦明,马斌,张兴隆,徐畅.  灌溉排水学报. 2017(04)
[7]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马娟娟,杨珍平,王凯,薛建福,孙敏,高志强,杜天庆,宗毓铮.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3)
[8]不同种植方式对旱作春玉米土壤酶活性及生长状况的影响[J]. 赵七雄.  灌溉排水学报. 2016(11)
[9]种植苜蓿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影响[J]. 毛勇.  宁夏农林科技. 2016(09)
[10]土壤酶学硏究进展[J]. 王理德,王方琳,郭春秀,韩福贵,魏林源,李发明.  土壤. 2016(01)

硕士论文
[1]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和养分运移的影响[D]. 卢垟杰.太原理工大学 2018
[2]不同种植模式对胡麻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D]. 罗影.甘肃农业大学 2016
[3]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D]. 孙露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5



本文编号:3602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602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3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