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表水文条件对横坡垄作坡面褐土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10 03:25
以横垄褐土坡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就3种近地表水文条件下(自由入渗、土壤饱和与渗流)团聚体(≥5、2~5、1~2、0.5~1、0.25~0.5、<0.25 mm)在不同雨强(30,60,和90 mm·h–1)下的流失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团聚体流失量的差异表现为:渗流>土壤饱和>自由入渗,且随雨强变化土壤水分饱和与渗流对团聚体流失的贡献较水势差分别显著增加2.02倍~3.71倍和1.28倍~2.51倍;(2)土壤饱和与渗流的存在致使2~5、1~2、0.5~1 mm团聚体的流失比例增加46.74%~121.19%,而削弱了90%以上0.25~0.5 mm团聚体的流失;(3)土壤饱和与渗流使>0.5 mm团聚体的富集率增加了23.77%~215.80%,但导致0.25~0.5 mm团聚体的富集率减少45.07%~68.90%,主要是因为0.25~0.5mm团聚体在侵蚀过程中发生了团聚;(4)平均重量直径是反映自由入渗与土壤饱和条件下团聚体流失的重要指标,而渗流条件下则为分形维数;(5)雨强对团聚体流失的影响在自由入渗条件下表现最明显,尤其是对...
【文章来源】:土壤学报. 2020,5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径流驱动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J]. 张冠华,胡甲均. 水科学进展. 2019(02)
[2]红壤坡面土壤团聚体特性与侵蚀泥沙的相关性[J]. 钱婧,张丽萍,王文艳. 生态学报. 2018(05)
[3]坡面不同截-排水沟布置方式下土壤微团聚体流失特征[J]. 何丙辉,梁艳玲,黄欢.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3)
[4]山东省药乡小流域侵蚀性降雨分布特征[J]. 张兴刚,王春红,程甜甜,李赛,李亦然,张永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7(01)
[5]不同近地表水文条件下矿山弃土对土壤细沟可蚀性的影响——以攀枝花盐边县龙蟒矿山为例[J]. 杨超,苏正安,马菁,熊东红,董一帆,张丹,徐霞.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6)
[6]玉米季横垄坡面细沟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鹏飞,郑子成,张锡洲,李廷轩,林超文. 土壤学报. 2016(04)
[7]降雨侵蚀过程中黑土团聚体流失特征[J]. 卢嘉,郑粉莉,安娟,李桂芳. 生态学报. 2016(08)
[8]东北典型黑土区农耕土壤团聚体流失特征[J]. 温磊磊,郑粉莉,沈海鸥,胡伟,杨青森. 土壤学报. 2015(03)
[9]亚热带地区几种红壤坡面侵蚀泥沙的物质组成特性[J]. 吴新亮,魏玉杰,李朝霞,蔡崇法,杨伟. 土壤学报. 2014(06)
[10]前期土壤含水率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溅蚀的影响[J]. 马仁明,蔡崇法,李朝霞,王军光,冯君园,吴新亮,朱惠荣. 农业工程学报. 2014(03)
硕士论文
[1]近地表土壤水文条件对坡面土壤侵蚀和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D]. 崔艳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18159
【文章来源】:土壤学报. 2020,5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径流驱动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J]. 张冠华,胡甲均. 水科学进展. 2019(02)
[2]红壤坡面土壤团聚体特性与侵蚀泥沙的相关性[J]. 钱婧,张丽萍,王文艳. 生态学报. 2018(05)
[3]坡面不同截-排水沟布置方式下土壤微团聚体流失特征[J]. 何丙辉,梁艳玲,黄欢.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3)
[4]山东省药乡小流域侵蚀性降雨分布特征[J]. 张兴刚,王春红,程甜甜,李赛,李亦然,张永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7(01)
[5]不同近地表水文条件下矿山弃土对土壤细沟可蚀性的影响——以攀枝花盐边县龙蟒矿山为例[J]. 杨超,苏正安,马菁,熊东红,董一帆,张丹,徐霞.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6)
[6]玉米季横垄坡面细沟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鹏飞,郑子成,张锡洲,李廷轩,林超文. 土壤学报. 2016(04)
[7]降雨侵蚀过程中黑土团聚体流失特征[J]. 卢嘉,郑粉莉,安娟,李桂芳. 生态学报. 2016(08)
[8]东北典型黑土区农耕土壤团聚体流失特征[J]. 温磊磊,郑粉莉,沈海鸥,胡伟,杨青森. 土壤学报. 2015(03)
[9]亚热带地区几种红壤坡面侵蚀泥沙的物质组成特性[J]. 吴新亮,魏玉杰,李朝霞,蔡崇法,杨伟. 土壤学报. 2014(06)
[10]前期土壤含水率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溅蚀的影响[J]. 马仁明,蔡崇法,李朝霞,王军光,冯君园,吴新亮,朱惠荣. 农业工程学报. 2014(03)
硕士论文
[1]近地表土壤水文条件对坡面土壤侵蚀和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D]. 崔艳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18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61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