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不同高程消落区水分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22 12:04
以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的三峡典型消落区为研究区,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供试培养土壤,在研究区内按7个高程(152,157,162,167,172,177和182 m)实地布设培养试验;同时,多点、分层采集研究区内不同高程段(150~155,155~160,160~165,165~170,170~175,175~180和180~185 m)的剖面(0~40 cm)土样,探讨三峡水库不同高程消落区水分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供试土壤在研究区不同高程点位实地培养1 a后,其SOC质量分数相较于培养前均有所降低;其中,水稻土在高程152 m处的减少量最大,其显著大于非消落区的177 m和182 m高程;紫色土在152 m和157 m高程处的总有机碳变化量(ΔTSOC)均显著大于172,177和182 m高程(p<0.05),但两高程间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与≥177 m的高程段相比,消落区低高程段(152 m)的水分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土壤SOC分解;此外,实地培养1 a后,在152 m高程下两种培养土壤的老碳损失量(ΔLSOC...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1(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布设
1.2.2 样品采集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1) 培养土壤总有机碳变化量 (ΔTSOC)
2) 培养土壤老碳损失量 (ΔLSOC)
3) 老碳损失比例
4) 数据统计
2 结 果
2.1 不同高程下培养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2.2 不同高程下培养土壤老碳的损失量
2.3 不同高程原位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3 讨 论
3.1 消落区不同高程水分变化对培养土壤SOC的影响
3.2 消落区不同高程水分变化对原位SOC的影响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峡水库消落区周期性水淹对狗牙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张立冬,李新,秦洪文,郝艳龙,刘正学.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18(02)
[2]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淹水期土壤可溶性碳氮的研究[J]. 黄哲,江长胜,雷利国,柴雪思,范志伟,郝庆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3]淹水和好气条件下东北稻田黑土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群落演变规律[J]. 张敬智,马超,郜红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6)
[4]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丁长欢,王莲阁,唐江,慈恩,谢德体. 环境科学. 2016(07)
[5]甘南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动态[J]. 马维伟,王辉,李广,石万里.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5)
[6]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点:以潜江市为例[J]. 王玉竹,肖和艾,周萍,童成立,葛体达,曾冠军,吴金水. 环境科学. 2015(09)
[7]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J]. 王莲阁,高岩红,丁长欢,陈序根,慈恩,谢德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8]干湿交替对土壤碳库和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王苑,宋新山,王君,严登华,王宇晖,周斌. 土壤学报. 2014(02)
[9]三江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J]. 曹宏杰,王立民,罗春雨,刘赢男,倪红伟.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7)
[10]祁连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库及分解特征研究[J]. 朱凌宇,潘剑君,张威. 环境科学. 2013(02)
本文编号:3639406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1(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布设
1.2.2 样品采集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1) 培养土壤总有机碳变化量 (ΔTSOC)
2) 培养土壤老碳损失量 (ΔLSOC)
3) 老碳损失比例
4) 数据统计
2 结 果
2.1 不同高程下培养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2.2 不同高程下培养土壤老碳的损失量
2.3 不同高程原位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3 讨 论
3.1 消落区不同高程水分变化对培养土壤SOC的影响
3.2 消落区不同高程水分变化对原位SOC的影响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峡水库消落区周期性水淹对狗牙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张立冬,李新,秦洪文,郝艳龙,刘正学.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18(02)
[2]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淹水期土壤可溶性碳氮的研究[J]. 黄哲,江长胜,雷利国,柴雪思,范志伟,郝庆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3]淹水和好气条件下东北稻田黑土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群落演变规律[J]. 张敬智,马超,郜红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6)
[4]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丁长欢,王莲阁,唐江,慈恩,谢德体. 环境科学. 2016(07)
[5]甘南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动态[J]. 马维伟,王辉,李广,石万里.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5)
[6]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点:以潜江市为例[J]. 王玉竹,肖和艾,周萍,童成立,葛体达,曾冠军,吴金水. 环境科学. 2015(09)
[7]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J]. 王莲阁,高岩红,丁长欢,陈序根,慈恩,谢德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8]干湿交替对土壤碳库和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王苑,宋新山,王君,严登华,王宇晖,周斌. 土壤学报. 2014(02)
[9]三江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J]. 曹宏杰,王立民,罗春雨,刘赢男,倪红伟.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7)
[10]祁连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库及分解特征研究[J]. 朱凌宇,潘剑君,张威. 环境科学. 2013(02)
本文编号:3639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639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