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发酵中不同微生物对玉米秸秆降解及腐殖质形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1-06 21:33
针对不同微生物在固态发酵条件下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及类腐殖质物质形成和转化的影响,本试验以里氏木霉、白腐菌、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4种微生物分别对玉米秸秆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测定固态发酵过程中秸秆累积降解率、秸秆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β-葡萄糖苷酶活、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变化情况来确定微生物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情况。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确定秸秆残留物中类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提取秸秆类胡敏酸(HLA)通过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确定HLA的结构特征。从而确定微生物对玉米秸秆残留物中类腐殖质形成和转化以及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的微生物降解、转化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种微生物处理下,里氏木霉处理玉米秸秆分解率最高为34.92%,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玉米秸秆分解率最低为20.12%。各处理均在发酵中期时,秸秆降解速率达到最高。微生物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和β-葡萄糖苷酶均在此时段达到最高。4种微生物中,里氏木霉更有利于秸秆纤维素的降解,发酵结束时,秸秆纤维素分解了43.83%;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秸秆纤维素降解率最低,发酵结束时,秸秆纤维素分解...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态发酵过程中秸秆形态、重量及含碳量变化
2.1 试验设计及供试材料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酶活性变化
3.1 试验设计及供试材料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固态发酵过程中秸秆纤维素、木质素分解率变化
4.1 试验设计及供试材料
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固态发酵过程中秸秆残留物类腐殖质组成变化
5.1 试验设计及供试材料
5.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固态发酵过程中秸秆残留物HLA的结构特征变化
6.1 试验设计及供试材料
6.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4024015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态发酵过程中秸秆形态、重量及含碳量变化
2.1 试验设计及供试材料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酶活性变化
3.1 试验设计及供试材料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固态发酵过程中秸秆纤维素、木质素分解率变化
4.1 试验设计及供试材料
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固态发酵过程中秸秆残留物类腐殖质组成变化
5.1 试验设计及供试材料
5.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固态发酵过程中秸秆残留物HLA的结构特征变化
6.1 试验设计及供试材料
6.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4024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4024015.html
上一篇:不同作物对采煤复垦区表层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