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葡萄属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00:08
【摘要】:葡萄科植物物种丰富,分布广泛,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近年来,对葡萄科植物的研究从未停歇。目前,绝大多数被子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已经测定完成。将不同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较以及对4个区域边界的差异分析,有助于了解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差异,理解物种之间的进化过程。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因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较低的碱基替换率等特点,使其成为系统发育研究较为理想的数据。本研究利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葡萄属11个种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包括蛇葡萄、垂盆草和烟草在内的16个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并以叶绿体基因组79个共有的蛋白编码基因对葡萄科39个种进行系统发育研究,揭示葡萄科各属种之间的进化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和注释了葡萄属11个种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得到11条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葡萄属叶绿体基因组十分保守,大小为160935-160982 bp;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含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9159-89193 bp),一个小单拷贝区(SSC,19045-19073 bp)和一对反向重复区(IRs,26250-26373 bp);含有113个不同的基因(79个蛋白编码基因,30个tRNA和4个rRNA),此外,注释了两个特殊的没有编码蛋白功能的基因:ycf15和ycf68,均位于反向重复区;11个种叶绿体基因组GC含量非常相似,约为37.4%;密码子偏好A和T,尤其是密码子第二位和第三位,高达61.61%和69.74%;对重复序列和简单重复序列(SSR)进行了统计分析,为葡萄属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2.16个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比对结果表明:IR区域比LSC/SSC区域更加保守;葡萄属内叶绿体基因组非常保守,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与葡萄属植物也具有较强的共线性,而与其他被子植物(垂盆草和烟草)具有较大的差异。葡萄属13个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反映了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分别对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多态性(Pi)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0个变异度较高的区域(psbZ-trnG(UCC),csA-ndhD,atpF-atpH,accD-psaI,ndhF-rpl32,rps15-ycf1,trnK(UUU)-rps16,rpl32,rpl33,atpF),其中3个位于编码区,其余均位于非编码区。四个区域边界的比对结果显示,基因rps19、ndhF、ycf1、φrps19和φycf1等的大小和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叶绿体基因组的进化过程。3.本研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79个共有的蛋白编码基因对葡萄科39个种进行系统发育研究,以更加全面的数据确定和验证葡萄科各属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ML和MP)得到了相同的拓扑结构,将葡萄科植物分为5个主要的分支(Vitis-Ampelocissus clade,Parthenocissus-Yua clade,core Cissus clade,Cayratia-Cyphostemma-Tetrastigma clade,Ampelopsis-Rhoicissus clade),且每个分支均为单系分支;葡萄属内15个种进一步分为圆叶葡萄亚属和真葡萄亚属,而真葡萄亚属包括欧亚支系和新世界支系。
【图文】:

叶绿体基因组,陆生植物,数目,构型


图 1 1986 年至 2018 年 4 月 INSDC 数据库收录的陆生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数目Fig.1 Chloroplast genome numbers of land plant doposited in INSDC from 1986 to April, 20181.1.2 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具有独立遗传物质的多功能细胞器,在细胞中表现出多种构型,包括:双链环状构型、D 环构型、线性构型和套索状构型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结构非常保守的双链环状构型。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非常保守:一个小的单拷贝区域(small single copy region,,SSC)和一个大的单拷贝区域(large single copy region,LSC),这两个区域被一对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region a,IRa 和 inverted repeatregion b,IRb)分隔开,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四分体结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随着物种不同而差异较大,如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15-160kb(Cheng et al 2017)。众多研究表明,叶绿体基因组长度的大小差异主要是由 LSC 和 IR 区域的不同造成的,受 IR 区域的收缩和扩张的影响(Asaf et al 2017a,Cheon et al 2017,Yin et al 2017)。大多数质体基因组含有 110-140 个基因,其中约

照片,植物材料,照片


部分植物材料采集照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6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葡萄[J];大众科学;2018年10期

2 王国英;王永刚;;我国葡萄野生种扦插生根特性的初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1987年04期

3 马守信,黄汝丰,李建台,尚广兴,郇政永;燕呥葡萄的开发和利用[J];山东林业科技;1988年03期

4 贺普超;王跃进;;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腐病的鉴定研究[J];中国果树;1988年01期

5 ;张巨坤引种菠萝式特大葡萄成功[J];山西果树;1988年02期

6 李华;葡萄优质抗病育种新的杂交育种方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7 叶兴乾;;第一讲 葡萄的保鲜与加工[J];今日科技;1989年07期

8 王跃进;;中国葡萄属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1989年02期

9 张天缘;王白石;宋驰;张燕君;徐小玉;杨雪莹;张瑾;张颖;刘开会;彭笑天;裴黎;;基于核基因分子多态性的葡萄属物种鉴定[J];植物科学学报;2018年04期

10 张立平,林伯年,沈德绪,吴平;葡萄属RAPD分类研究[J];园艺学报;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之胜;贺普超;;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对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分类和亲缘关系的研究[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2 贺普超;晁无疾;;我国葡萄属野生种花粉电子显微镜扫描研究[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3 贺普超;王跃进;王国英;任治邦;和纯成;;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病性的研究[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4 田莉莉;贺普超;;葡萄属种间杂交一代果实炭疽病抗性遗传的研究[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5 贺普超;任治邦;;我国葡萄属野生种对炭疽病抗性的研究[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6 贺普超;王跃进;;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腐病的鉴定研究[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7 崔彦志;贺普超;段长青;;中国葡萄属野生种色素双糖苷的鉴定[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8 贺普超;晁无疾;;我国葡萄属野生种质资源的抗寒性分析[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9 贺普超;刘延琳;;葡萄属种间杂交一代对霜霉病抗性遗传的研究[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10 贺普超;牛立新;;我国葡萄属野生种抗寒性的研究[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郭斌;葡萄采收后需重视这些措施[N];河北农民报;2018年

2 韩素芹;葡萄食疗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3 于明忠 焦凤洲;一年定植建园 两年挂果丰产[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4 王泉忠 作者系中共罗成仫佬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抓住重点 扎实推进[N];广西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西平;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张今今;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万怡震;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病性及抗病基因RAPD标记作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刘崇怀;中国葡萄属(Vitis L.)植物分类与地理分布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义华;葡萄属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及其系统发育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杨亚州;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旱性鉴定与抗旱基因的RAPD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张文娥;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寒性鉴定与抗寒基因的RAPD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宫霞;云南葡萄属野生资源调查及葡萄科系统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姜文娟;基于RPP13基因的葡萄属欧亚支系的系统发育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徐伟荣;中国葡萄属野生种芪合成酶基因载体构建及转化烟草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杨进孝;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桂柳柳;基于RAD-seq技术的中国葡萄属葛呥葡萄支系的系统发育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9 马慧明;双螺杆挤压与酶解制备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及应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10 郝炜;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基因原核表达与抗体制备[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95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695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