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AM真菌与生物炭对连作梨园化感作用的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22:46
【摘要】:在生产中,连作障碍一直是困扰农业高效生产的一个难题,在很多蔬菜、果树等园艺植物上都有发生。梨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果树,重庆地区近年大规模引进了一批优质极早熟和早熟梨品种,由于地域气候条件和耕地面积等限制,需要重复利用老梨园和苗圃地,导致连作障碍问题日渐严重。一些传统著名产区在品种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中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原有的技术、市场及品牌等不能传承下去,严重制约了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化感作用是草莓、苹果、梨、桃等果树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连作梨园中的化感作用进行研究可以揭开梨园连作障碍的发生机理,寻找有效的化感调控措施,达到克服连作障碍的目的。许多研究发现AM真菌和生物炭在化感调控方面都存在巨大潜力,而两者联合使用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并且AM真菌对梨化感作用的效应研究也较少,其化感调控作用的机理尚不完善。本研究比较相同管理条件下连作梨园(老梨园15年树龄重茬再植)与新建梨园同期再植的两年生黄冠/川梨幼树生长情况,探讨化感自毒作用与梨园连作障碍的关系;收集连作梨园根际土壤并制成浸提液,以川梨、杜梨种子为试材,采用滤纸培养皿法进行生物测定试验,验证和评价浸提液的化感自毒作用;利用GC-MS气质联用仪对连作梨园根际土壤中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化感成分类别及种类;以一年生黄冠/川梨苗为材料,研究梨苗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化感自毒作用表现和AM真菌、生物炭两者的化感调控效应。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与新建梨园相比,连作梨园再植两年生黄冠/川梨幼树整体矮小、茎干细弱,新梢生长弱、叶片数显著减少,连作障碍表现严重;进一步研究表明化感自毒作用与梨园连作障碍密切相关。2.三种浓度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川梨、杜梨种子萌发与胚轴、胚根的生长。化感作用评价结果表明川梨种子的综合化感敏感程度高于杜梨种子。3.利用GC-MS气质联用仪从连作梨园根际土壤乙酸乙酯浸提液中共分离检测出烷烃类、酯类、醇类、胺类、萜类、苯类、酚类、酮类及芳香烃类9大类77种化学组分,它们大都属于化感物质类别。最主要是烷烃类,占总成分的38.49%,其次是酯类,醇类等,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试验表明连作梨园根际土壤中主要存在的化感物质有四十烷等大部分烷烃及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十六烷酸丁酯、十八烷酸丁酯、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等物质,有些已被证实有活性并与植物连作障碍的发生有关。4.盆栽试验发现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对梨苗生长存在显著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强,证实了化感自毒作用是导致梨园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浸提液可通过抑制梨苗根系发育,降低叶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系统酶活性,使MDA积累增多,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严重,通过改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打破了细胞渗透平衡以及降低土壤有效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等方面阻碍梨苗正常生长发育过程。5.接种AM真菌促进了化感胁迫下梨苗的生长,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梨苗的抗逆性,添加生物炭改善了化感胁迫下梨苗根际土壤环境,间接改善梨苗生长,提高其抗逆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化感胁迫危害。与对照CK相比,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梨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根冠比及一级新根数、最长侧根长、根系活力;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光合特性;增强叶片保护酶活性,降低MDA和脯氨酸含量,使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增加,防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并有效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平衡;使土壤酶活性有所提高,整体上增强了植株的抗逆性。添加生物炭则显著降低了梨苗根际土壤容重、调节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有效N、P、K含量,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也显著增强,进而保证土壤养分正常供应,一定程度上间接改善了梨苗的生长状况,提高其抗逆性。6.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对AM真菌的侵染表现出低促高抑效应。生物炭对AM真菌的繁殖和活动存在增益作用,显著提高了梨苗根系菌根侵染率,菌根依赖性也增强。不同浓度下,与单接种AM真菌相比,菌根侵染率分别提高了24.22%、11.64%、14.31%、5.35%,即使在浓度为1g·m L-1时,仍促进了AM真菌的侵染。试验结果表明两者联合使用时对化感自毒作用有显著的协同调控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661.2
【图文】:

化感作用,果园,环境,草莓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用,是造成草莓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56, 57]。老果园土壤中残存的大量根系或是残枝、病枝,分解或是腐烂后产生某些对苹果果树生长和果实生产有毒有害的物质[58-60]。草莓根系分泌物及其腐解物、梨根系浸提液处理均导致幼苗根系生理活性下降、抑制幼苗的生长,产生自毒作用[61, 62]。此外,许多研究表明前茬果树的一些特异性根系分泌物或进微生物对残体分解的产物,能直接抑制后茬植物的生长,或通过与植物根部接触,促进果树自身毒性物质的再分泌导致毒素积累,或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群分布或刺激病原物的增殖而导致病害发生,使植物品质整体下降,加重再植障碍[63-67]。Patrick Z A[68]认为桃树的氰类根系分泌物,在土壤中经水解生成苯甲醛和氢氰酸,影响了后茬桃树根系的生长发育。与苹果再植障碍相关的毒素有黄酮根苷(即根皮苷)、根皮普、根皮素、根皮酚、羟基肉桂酸和羟基安息香酸等[21, 69]。草莓连作后导致土壤自毒物质积累,使得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真菌化趋向,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而有害微生物滋生,导致连作障碍发生[70]。植物来源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化感,梨园


连作梨园的化感自毒作用及 AM 真菌与植株生长 理浓度:0g·mL-1、0.25g·mL-1、0.5g·mL-1、1g·mL-1菌根侵染率根系发育植株生长量菌根依赖性光合作用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种子萌发试验连作梨园根际土壤化感成分GC-MS分析6发芽率发芽指数胚轴长度胚根长度活力指数化感效应指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如义;胡红玲;胡庭兴;杨丽妹;舒兰;阮若玉;;核桃凋落叶分解对3种作物生长、光合及抗性生理特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年04期

2 胡艳丽;毛云飞;毛志泉;;苹果连作障碍成因、危害及防治[J];林业科技通讯;2016年04期

3 闫淑侠;;果树再植严防重茬病[J];烟台果树;2015年04期

4 张泽志;吴强盛;李国怀;;丛枝菌根真菌对再植毛桃生长和根际土壤结构的影响[J];中国南方果树;2014年06期

5 顾美英;刘洪亮;李志强;刘晓伟;唐光木;徐万里;;新疆连作棉田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20期

6 陈莉莎;张金池;陆茜;司登宇;卓为君;李梅花;李世昌;;杨树多代连作对土壤养分特征和生物活性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7 丁海燕;程智慧;;大蒜化感作用及其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4年09期

8 王桂君;Brian Ohsowoski;John Klironomos;李玉;;菌根菌剂及土壤改良剂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潜能分析[J];生态经济;2014年07期

9 焦永吉;程功;马永健;王伟超;李建华;乔保明;蒋士君;;烟草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4年02期

10 王艳芳;沈向;陈学森;吴树敬;毛志泉;;生物炭对缓解对羟基苯甲酸伤害平邑甜茶幼苗的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素素;杜国栋;吕德国;;草莓根系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贾克功;;果树再植病害研究进展-文献综述[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3 耿广东;程智慧;张素勤;周新民;;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方法的探讨[A];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江红;酚类物质对苹果的化感作用及重茬障碍影响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耿广东;辣椒(Capsicum annuum L.)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王芳;茄子连作障碍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威;不同施肥组合对重茬苹果园树体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兴发;梨根系化感成分及接种AMF抗化感作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杨环宇;丛枝菌根真菌对连作土壤中桃实生苗生长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4 刘勇;四种杀菌剂连续施用对连作苹果园土壤微环境及幼树生长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晓颖;生物质炭缓解桃连作障碍的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吴蕾;大豆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及其化感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须文;辣椒化感作用与连作障碍关系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8 宋宇加;人参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9 隋宝强;白三叶草对树莓化感效应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郭亚利;烤烟根系分泌物和提取物对幼苗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37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737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5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