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日中性小菊新品种选育及小菊开花期遗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09 14:36
【摘要】:日中性小菊开花不受光周期影响,大大节省了花期调控成本,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根据培育日中性小菊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综合使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种质资源调查,杂交亲本选配和杂交后代筛选,最终获得19个符合育种目标的小菊株系;并以杂交群体为试验材料,使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对开花期进行遗传分析,初步解析了日中性小菊开花期的遗传规律。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培育株型大、分枝力强的日中性小菊新品种的育种目标,对119份小菊种质资源的株高、冠幅,盛花期、分枝密度等15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筛选出2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作为候选杂交亲本。(2)以筛选的24个小菊株系为基础,使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计算了这24个小菊株系能组配的552个杂交组合间的遗传距离;并通过对盛花期,株高,冠幅进行三维分析,筛选出了最适合作为母本和父本的株系,最终选配了 37个遗传距离不同的杂交组合,杂交790个朵花,获得6418粒种子。2018年选取9个遗传距离不同的杂交组合播种,共获得876株杂交后代。(3)根据天文台对北京市日出日落时间的记录,计算了 876株杂交后代处于柳芽头,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的光照长度,结合日中性小菊的定义筛选了109株日中性小菊杂交后代,并使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了 19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4)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中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冠幅、末花期3个性状符合OMG模型,无主效基因控制,可能由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多基因控制。柳芽头和现蕾期符合2MG-A模型,由两对加性主基因控制;初花期和重瓣性符合2MG-ADI模型,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基因控制;盛花期符合1MG-AD模型,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开花持续期符合2MG-AD模型,由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重瓣性符合2MG-ADI模型,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基因控制。综上所述,本文作者在对119份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之上,组配了 37个杂交组合,并选取9个遗传距离不同的杂交组合播种,获得876株杂交后代,最终得到了19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日中性小菊株系,并使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解析了日中性小菊开花期的遗传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681.9
【图文】:

树状聚类图,株系,小菊,聚类图


值(表3.3)。逡逑3.2.2杂交亲本的聚类分析逡逑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对6个主成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树状聚类图(图3.1)。逡逑根据聚类结果,若在遗传距离20处绘制跳变线,24个株系基本按照自育和引进分为逡逑两大类;若在遗传距离为10处绘制跳变线,则可把24个株系分为6个群组,群组I逡逑内株系编号分别为邋D78、D90、D49、C27、D91、D61、C34、C60、H2、B200、388Q-15、逡逑CL388-3、183Q-5、388Q-298、183、388Q-76、A13;群组邋II邋内株系编号分别为邋A20、逡逑A63、82-81-19;群组III内的株系分别为12-95-39;群组IV内株系编号分别为White逡逑daisy、Maroon邋pride,群组IV邋内株系为邋Grape邋glow逡逑经计算,5个群组间可以形成552个杂交组合,群组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4.880逡逑(表邋3.1)。逡逑078|_逡逑D90f逦逡逑EW9邋 ̄邋 ̄逡逑C27——逡逑D91—]逦逡逑D61——逡逑C34逡逑C60—*逡逑H2邋?—逦逦逦逡逑B20C逦了一]逡逑388Q-1^逦__逡逑CL388^3逦逡逑1邋叫5!逦逦邋—逡逑388Q*298— ̄」逦逦逦逡逑183逦逡逑388Q-76^逦邋逦r逦邋1逡逑A13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万祥;;人和小鼠的遗传分析[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87年02期

2 祁建民;郑云雨;陈福强;卢浩然;;黄麻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势分析[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3 田明宝;周赓坚;;试论世代平均数遗传分析试验中的样本容量[J];莱阳农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4 卢宗凡;苏敏;李够霞;;辐矮1号小麦的矮化遗传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1987年02期

5 余多慰;;人体一些正常性状的遗传分析[J];生物学通报;1987年01期

6 牟致远;;小麦籽粒饱满度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其遗传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7 王国平,罗宽,黄声仪,万文举;四个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遗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988年12期

8 裴新澍,傅爱军;关于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8年06期

9 俞志隆 ,徐阿炳 ,袁妙葆 ,朱睦元 ,王林济;大麦抽穗期的遗传分析[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10 朱孝达,王贵学,张泽;激光诱变小麦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激光杂志;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权;杨杰;范方军;王军;朱金燕;李文奇;仲维功;;紫色果皮的延迟遗传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周春宏;徐智斌;冯波;项超;王涛;;西藏地方小麦品种曲白春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A];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C];2015年

3 徐琼芳;田芳;陈孝;莫英;李连城;郭三堆;杜丽璞;刘燕;辛志勇;;转基因小麦的遗传分析和抗蚜虫鉴定[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曹志敏;;复杂疾病的遗传分析[A];2014第八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基因科学与人类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会刊[C];2014年

5 聂磊;钟鸣;李俊;朴基正;张涛;秦利;;柞蚕杂种一代的遗传分析[A];中国蚕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张艳梅;;GENOMELAB~(TM) GEXP遗传分析系统[A];全国生物遗传多样性高峰论坛会刊[C];2012年

7 朱翔杰;周冰峰;吴显达;徐新建;;武夷山中华蜜蜂种群形态遗传分析[A];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跃;朱新平;郑光明;罗建仁;夏仕玲;;鲮鱼的RAPD遗传分析[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崔钰;Naxin Huo;John P.Vogel;David F.Garvin;Andrew O.Jackson;刘志勇;;对二穗短柄草中抗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基因的遗传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媛;周冰峰;朱翔杰;汉学庆;吴显达;;福州中华蜜蜂形态遗传分析[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晋楠 编译;遗传分析走向大众[N];中国科学报;2017年

2 唐一尘;遗传分析预测肥胖风险[N];中国科学报;2019年

3 刘霞;遗传分析显示狗源自中东灰狼[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宏;高脂日粮诱导的鸡脂肪肝表型遗传的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2 杨海元;两个野生稻来源的抗褐飞虱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D];武汉大学;2004年

3 邱生平;水稻耐盐性的遗传分析及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柯庆明;水稻对镉累积的遗传生态学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5 宋亚珍;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品质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金黎平;二倍体马铃薯加工品质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武仙山;小麦抗旱相关性状数量位点的遗传剖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杨运清;基于动物个体和性状特征的统计与遗传分析新途径[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9 王春明;水稻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10 赵鹏;核桃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子鉴定与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小刚;日中性小菊新品种选育及小菊开花期遗传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2 薄娜娜;长雄蕊野生稻感光性、茎粗和柱头外露的遗传分析[D];广西大学;2019年

3 宋健;雪茄茄衣叶面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4 杨阳;新疆石人子沟古代人群基因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杨金叶;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和条锈病遗传分析及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6 刘倩雅;黄瓜果长和果把长的遗传分析及定位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7 赵斌;基于SSR标记建立家兔种质资源遗传评价方法[D];扬州大学;2018年

8 袁晨晨;种猪遗传育种的分析与信息化管理[D];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

9 狄胜强;黄瓜果刺基座大小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10 余水情;玉米小籽粒和籽粒颜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7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747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b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