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自然光植物工厂多层立体栽培补光对生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10 06:20
【摘要】:人工光植物工厂因多层立体栽培,显著提高了生菜单位面积的产量,但是其建设、运行、维护成本高抑制了其发展,其中人工光源耗能最大,约占总耗电量的82%。针对该问题,本研究采用自然光和人工光相结合的方式,将多层立体栽培模式应用于自然光植物工厂中,既提高自然光植物工厂空间利用率,又解决了人工光植物工厂中补光灯能耗大的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多层立体栽培植物工厂在自然光条件下的不同补光策略,分析在自然光和人工光结合的条件下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计算不同补光策略的经济性。本试验在北京一自然光植物工厂内进行,采用两组完全相同的三层立体栽培架,每层间距为0.6 m,进行生菜种植试验。本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选择全年中典型节气作为研究时间,对典型气候条件下自然光型植物工厂内光照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夏季上、中、下层的光照日累积量平均分别为36.2、12.4、3.7 mol/(m~2·d);冬季分别为9.7、3、2.4 mol/(m~2·d);春秋季节上、中、下层的光照日累积量平均分别为17.7、8、4.7 mol/(m~2·d)和17.7、7.7、4.3 mol/(m~2·d)。根据生菜对光照需要其日累积量需满足6-12mol/(m~2·d),因此以冬季补光量最多的季节为例,中层需补光3-9 mol/(m~2·d)下层需补光3.6-9.6mol/(m~2·d)方可满足生菜正常生长的光照需求。(2)自然光植物工厂生菜多层立体栽培梯度补光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自然光植物工厂对中、下层生菜补光强度的初步探究中发现,中层补光3 mol/(m~2·d)和6 mol/(m~2·d)较中层自然光照下的生菜产量分别提高了66.4%和72.0%,补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下层补光6 mol/(m~2·d)和9 mol/(m~2·d)较下层自然光照下的生菜产量分别提高了77.6%和79.5%,补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栽培架中、下层建议补光强度分别为3、6 mol/(m~2·d)补光方案最优,其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温室的3.2倍。(3)自然光植物工厂内多层立体栽培不同光质补光对紫叶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对自然光植物工厂内下层紫叶生菜进行全光谱和红蓝光补光试验中发现,R/B=9:1处理下的紫叶生菜具有可溶糖含量高和花青素含量高的优势。因此R/B=9:1处理下所得到的紫叶生菜品质更优。(4)补光经济效益分析,本研究设计的植物工厂在保证较高生菜品质的同时其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温室的3.2倍,通过控制补光强度、使用湿帘风机系统等措施将运行成本降为人工光植物工厂的19.4%,即节能了80.6%,其中补光灯的能源消耗较人工光植物工厂每平米每天可节约3 kw·h/m~2。体现出了自然光植物工厂立体栽培巨大的成本优势和产量优势。综上所述,冬季自然光植物工厂内多层立体栽培条件下,考虑到生菜生长所需的光照强度选择最优补光方式即中层补光3 mol/(m~2·d),下层补光6 mol/(m~2·d)进行红蓝光栽培绿叶和紫叶生菜,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可提高生菜的品质,特别是显著提高了紫叶生菜花青素含量。且整体运行成本较植物工厂节能80.6%,其中补光灯的能源消耗较人工光植物工厂每平米每天可节约3kw·h/m~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636.2;S626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情况,光强变化


图 2- 1 栽培面布点情况Fig. 2-1 Condition of planting surface cloth2.2 结果与分析2.2.1 栽培面的东西和南北方向上全天光强变化情况

变化情况图,变化情况,变化表,光照强度


图 2- 2 栽培面的不同层东、西方向太阳辐射全天变化情况((a)上层,(b)中层,(c)下层)Fig. 2-2 Diurnal vari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solar radiation in different layers of cultivation surface ((a) upper laye(b) middle layer, (c) lower layer)分别在上、中、下三层选取位置相同的三个点,代表南侧、中间、北侧,用手持式 LI-1500对 6:00-18:00 时段太阳辐射进行测量。栽培面的不同层南、北方向太阳辐射全天变化情况如图 2-所示。由图 2-3 可以看出,上层栽培面上南北方向的光照强度变化表现为从 6:00 到 18:00 先逐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铎思;景双善;;“植物工厂”有多神奇[J];农家之友;2019年05期

2 徐鸣;;植物工厂的崛起与未来[J];江苏农村经济;2019年05期

3 赵旭辉;孙聪;史志明;曹亮;陈贤;;植物工厂的相关栽培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时代农机;2018年10期

4 王伟丽;;浅析国内外植物工厂发展现状[J];木工机床;2018年04期

5 ;日本“植物工厂”在城市地下种菜[J];共产党员(河北);2019年06期

6 任慧媛;;在日本倒闭了的“植物工厂”模式 京东做接盘侠能成功吗?[J];中外管理;2019年02期

7 ;“植物工厂”正成为中国农业的新形态[J];农家之友;2019年03期

8 赵立军;陈亚;孔阳阳;刘冰;颜姗姗;何堤;许春林;;太阳光利用型植物工厂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8年01期

9 孙阳;白皓然;初留珠;王方艳;李秀;;基于物联网植物工厂监控系统的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8年02期

10 刘宏新;张明俊;权龙哲;何堤;;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技术[J];农机化研究;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罗定;;漫谈高效节能光源在植物工厂里的应用和实践[A];中国照明论坛——绿色照明与低碳技术科技研讨会专题报告文集[C];2010年

2 刘文科;刘义飞;;LED智能植物工厂光配方构建与应用[A];海峡两岸第二十四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17年

3 郭子菱;;LED植物照明市场发展[A];海峡两岸第二十一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14年

4 张成波;杨其长;;植物工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04年中国设施园艺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5 陈青云;;设施农业案例分析[A];第三届全国农用塑料设施大棚、温室栽培技术交流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7年

6 张睿;卜云龙;周增产;杨玮;卓杰强;;植物工厂绿化苗传输系统设计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7 张晓文;蔡福栋;程存仁;刘文玺;周雪青;王影;;植物工厂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与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商守海;周增产;卜云龙;吕科;张晓慧;李东星;;JPWZ-1型微型植物工厂的研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文科;刘义飞;;设施园艺LED光源设计与应用策略探讨[A];海峡两岸第二十四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17年

10 郭子菱;;LED特殊照明应用——植物照明新商机[A];海峡两岸第十七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余寒;副市长电约植物工厂 200亿现代农业产业基金心动[N];经济观察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阎红玉 赵广飞;好一座全自动植物工厂[N];农民日报;2019年

3 记者 王晓然 魏茹;探营植物工厂 发现水培蔬菜的生长秘密[N];北京商报;2019年

4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日本“植物工厂”在城市地下种菜[N];人民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张添怡;让“植物工厂”惠及吉林百姓[N];吉林日报;2019年

6 刘高威;走进“植物工厂”[N];安徽日报;2019年

7 吴兰;探访植物工厂:没有阳光,植物如何生长?[N];农业科技报;2019年

8 记者 杨勘;“光配方”:打造智能植物工厂[N];孝感日报;2019年

9 记者 庞乐;鱼菜共生实现生态种养[N];西安日报;2018年

10 市委政研室 郑红利;“星菜样本”于高质农业的启示[N];衢州日报;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庆鑫;自然光植物工厂多层立体栽培补光对生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陈汉群;面向植物工厂的环境调控规则推理技术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刘昆;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植物工厂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年

4 鞠红艳;植物生长环境调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5 尚志跃;植物工厂云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6 魏轶凡;微型植物工厂结构及配套设备设计与实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7 卓敏敏;微型植物工厂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8 马太光;光质和供光模式对植物工厂生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9 王启星;植物工厂中LED多波长光量子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刘焕;基于CFD的人工光型植物工厂通风模拟与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48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748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3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