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银在‘凤丹’牡丹组培苗愈伤组织褐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作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685.11
【图文】:
图 1-2 类黄酮合成代谢途径(Li 2008)Figure 1-2 Pathway of flavonoids biosynthesis的结构基因外,还有部分基因通过合成转录因子来调节植物体内类黄酮的代谢( Tonelli 2011)。参与类黄酮合成调节的转录因子主要有 3 类,包括 MYB,bHLH 和YB 类转录因子可以单独的调控某些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的结构基因,或者与另外合体共同调控。此外,还有研究表明,MYB 还可以调节 bHLH 和 WD40 的表达自身的表达情况外,还可以调节另外两个转录因子的表达。由此可以看出,转表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调控网络,并非某一个或几个基因能够决定的(Baudalez et al. 2008;Gonzalez et al. 2009;Jeong et al. 2010;Lea et al. 2007)。6
图 1-3 类黄酮代谢途径中的转录因子(Petroni and Tonelli 2011)Figure 1-3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flavonoid biosynthesis pathway1.4.3 褐变现象中酚类物质的研究现状褐变现象又被称为 “酚污染”(Balakrishnamurthy et al 1988)。组织培养过程中引起褐变的主原因为酶促褐变,酚类物质作为酶促褐变反应的底物,Dalal 等(1992)学者经研究发现其含量与变的发生具有正相关性,说明酚类是影响褐变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酚类物质的含量与外植体褐紧密相关(Luo et al. 1999;郭倩 2014)。1.5 防褐剂的选用在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或在含抗氧化剂的培养基中进行预培养,可大大减轻醌类物质的害。选用适宜的抗氧化剂与吸收剂种类及含量是防止外植体褐变的常用的方法。试验中,常用到的抗氧化剂是硝酸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植物凝胶、抗坏血( Vitamin C)、硫代硫酸钠(Na2S2O3)等。防褐剂的防褐效果因植物材料的不同而异。
注:a:‘凤丹’组培苗在添加防褐剂的培养基上培养 10 d;b:培养 30 d;c: 培养 50 d图 3-3 不同浓度硝酸银对‘凤丹’牡丹愈伤组织单体酚含量的影响Figure 3-3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silver nitrate on monomeric phenol content of Paeonia ostii‘Feng Dan’ callus3.3 不同浓度硝酸银对组培苗酶活性的影响3.3.1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分析PPO 被认为是组培苗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底物在液泡中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在细胞膜遭到损伤而引起亚细胞区域化改变时才会被激活,从而引起褐变。图表变化趋势显示:PPO 的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不同的取材阶段 PPO 活性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增加先减弱后增强。当 AgNO3浓度为 2mg·L-1时 PPO 活性在各处理组中均最低(图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豆豆;李厚华;张延龙;罗建让;于航;袁柳祥;;变异紫斑牡丹红色叶色素与抗氧化活性分析[J];北方园艺;2015年23期
2 刘霞;余马;舒晓燕;侯大斌;;乌头子根芽眼组织培养中抗褐化剂的筛选[J];中药材;2015年10期
3 饶慧云;邵祖超;柳海宁;吴月燕;刘蓉;李学孚;李美芹;钱萍仙;;抗褐化剂对葡萄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酚类物质、相关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15年08期
4 张延龙;韩雪源;牛立新;张静;何丽霞;;9种野生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5年04期
5 李育材;;中国油用牡丹工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14年10期
6 韩欣;成仿云;肖佳佳;王越岚;张栋;王莹;钟原;;以‘凤丹白’为母本的杂交及其育种潜力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7 韩雪源;张延龙;牛立新;罗建让;;不同产地‘凤丹’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4年22期
8 张仲林;;细胞的全能性[J];生物学教学;2014年04期
9 张鑫;宋经元;胡鸢雷;徐江;徐志超;季爱加;罗红梅;陈士林;;bHLH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4年04期
10 陈慧玲;杨彦伶;张新叶;戴均华;李振芳;徐红梅;;油用牡丹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新翠;油用牡丹类黄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小燕;黄连木雌雄株间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75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77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