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枣和酸枣AsA积累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9 17:41
   抗坏血酸(AsA)又名维生素C(Vc),是动植物中一种必需的代谢产物,也是人类正常生长发育缺一不可的物质,但人类无法直接合成,只能从外界摄取,新鲜果蔬是人类摄取AsA的主要来源。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其果实富含Vc,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本试验以枣鲜食品种(‘崭山米枣1号'、‘崭山苹果枣'及‘罗江调元枣')和酸枣(‘圆形小酸枣')为试材,从形态、生理及分子方面研究了枣和酸枣发育过程中AsA的积累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枣和酸枣同一品种不同部位AsA含量为果叶花,且酸枣果实中的AsA含量最高。果实及叶片中的AsA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AsA主要在果实膨大期积累。2.枣和酸枣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则先降后升。枣果中的AsA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可滴定酸含量负相关,与糖酸比正相关。3.不同AsA代谢酶在枣和酸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的活性变化不同,其中GalDH活性变化与‘崭山米枣1号'果实中的As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GalLDH活性变化与‘罗江调元枣'和‘圆形小酸枣'果实的As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叶片中的AsA代谢酶活性与AsA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Real-time PCR发现,GDP-甘露糖-3',5'-差向异构酶基因(GME1)、GDP-甘露糖焦磷酸化酶基因(GMP1)、GDP-L-半乳糖-1-磷酸磷酸化酶基因(GGP)、L-半乳糖-1-磷酸磷酸化酶基因(GPP)、L-半乳糖脱氢酶基因(GalDH)、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基因(GalLDH)和肌醇加氧酶基因(MIOX1)的表达变化与‘圆形小酸枣'果实中AsA含量变化一致性较高;GME1、GMP1和GGP的表达变化与鲜食枣果实AsA含量变化一致性最高。此外,GME、GMP及GalDH的表达变化与枣和酸枣叶片中的AsA含量变化一致性最高。再生途径中,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MDHA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DHAR)共同调节枣和酸枣果实及叶片AsA的再生。综上,枣和酸枣不同组织中的AsA含量差异显著,且AsA合成、降解及再生途径共同影响枣和酸枣AsA的积累。枣和酸枣果实中AsA的合成途径包括L-半乳糖途径和肌醇途径,GME1,GMP1,GGP和GalLDH可能是鲜食枣果实AsA合成的关键基因,且GME1,GMP1,GGP,GPP,MIOX1,MDHAR和DHAR的高表达可能是酸枣果实AsA含量高于鲜食枣的原因。GME、GMP及GalDH可能是鲜食枣叶片AsA合成的关键基因。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665.1
【部分图文】:

植物体,途径,半乳糖,高效合成


等人的研究都证明了L-半乳糖是植物体内AsA高效合成的前体物质。目前,这条AsA合成途径涉及的全部反应酶和相应的基因均已在植物中被鉴定出(见图1),该途径以葡萄糖为底物,经D-甘露糖-6-磷酸(D-Mannose-6-P)、L-半乳糖(L-Galaetose)和 L-半乳糖-1,4-内酯等为主要中间物质一共经过9次酶促反应最终合成AsA。Cruz-Rus E[50]等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草莓中存在该合成途径。

高等植物,谷胱甘肽还原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的GSH又被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还原为GSH[94-95],最终完成循环(见图2)。图2 高等植物中AsA的循环途径[96]注:l,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2,抗坏血酸氧化酶(AO);3,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4,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5,谷胱甘肽还原酶(GR);6,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Fig.2 The recycling pathway of AsA in higher plants[96]Note:1,ascorbate peroxidase(APX);2

高等植物,途径,共价键,苏糖酸


[69]。AsA首先被氧化生成DHA,DHA不同位点的化学键可发生C2/C3和C4/C5共价键断裂,进而产生不同的产物(见图3)。C2/C3共价键断裂存在于所有植物中,经若干步反应生成4-O-草酰-L-苏糖酸,最终生成苏糖酸和草酸[97-98]。虽然该AsA降解路径被认为存在于所有植物中,但不同物种的反应过程和产物存在一定的差异[99-100]。若发生C4/C5共价键断裂,则先生成2,3-二酮-古洛糖酸,再经一步步氧化最后生成酒石酸,在葡萄属植物的浆果中,这条AsA分解途径尤为突出[101-102]。图3 高等植物中AsA的分解途径[98].注:(A)C2/C3共价键断裂的分解路径; (B)C4/C5共价键断裂的分解路径。Fig.3 Proposed catabolism pathway ofAsAin higher plants[98].Note:(A)the pathway with the cleavage bond in the carbon 2 and 3;(B)the pathway with the cleavage bondin the carbon 4 and 5.1.4 植物体内抗坏血酸水平的调控植物中AsA的积累是合成、降解、再生和转运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蕙;刘孟军;;关于枣和酸枣学名的商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2 杨金凤;李洁;;酸枣叶食用菌发酵茶的研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年12期

3 王迎进;孔丽霞;郭敏敏;张海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酸枣叶中芦丁的含量[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年18期

4 叶嘉;张浩;杨明建;付伟;;酸枣叶总黄酮对小鼠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10期

5 吴泽;;酸枣叶茶的加工技术[J];新农村;2002年09期

6 林文;酸枣叶制作保健茶[J];农机具之友;1998年02期

7 ;酸枣叶茶的加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5年07期

8 刘晓光;苗校勋;朱毓永;;酸枣叶保健饼干的研制[J];保鲜与加工;2019年05期

9 康东东;韩利慧;马鹏飞;魏学智;毕润成;;不同地理环境下酸枣叶的形态解剖特征[J];林业科学;2008年12期

10 张怀礼,张红梅;酸枣叶制茶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葛喜珍;田平芳;王景合;;酸枣的药理研究综述[A];首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凤英;;酸枣叶营养保健茶的研制[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乐雨;酸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水分、盐分胁迫的响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宋国英;枣和酸枣AsA积累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3 李芳芳;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对酸枣种子及幼苗NaCl胁迫缓解效应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年

4 张茹潭;崂山酸枣叶茶特征成分分析及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4年

5 董芳;酸枣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抗旱生理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5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15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2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