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非洲木耳种质资源生物学研究及驯化栽培

发布时间:2020-09-29 15:17
   非洲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造就了木耳的遗传特异性,但目前还没有关于非洲的木耳资源收集、分类、鉴定以及驯化栽培方面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将采集到的野生菌株进行组织分离,结合拮抗试验、传统形态学研究方法以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对采集的非洲木耳标本进行分类和鉴定,并对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试验、驯化栽培,综合农艺性性状分析选育高产优质菌株。对非洲野生木耳种质资源进行收集、评价、驯化栽培以便推广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形态学研究发现,9个菌株的宏观结构特征、微观结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鉴定:BL1、JL2、JL4、JL7、JL8菌株属于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LJ9为新西兰木耳参照种Auricularia cf.novozealandica,ZLJ10属于新西兰木耳Auricularia novozealandica,ZL5为毛木耳参照种Auricularia cf.cornea,BL6为新西兰木耳参照种Auricularia cf.novozealandica,JL2、JL4、JL7、JL8是赞比亚毛木耳新纪录种,ZL5是赞比亚国家的毛木耳新纪录种。BL6是贝宁国家的新西兰木耳新纪录种,ZLJ9、ZLJ10是赞比亚国家的新西兰木耳新纪录种,共发现4个新纪录种。2、菌株碳源、氮源、pH和温度的生物学特性实验表明:BL1、JL2、JL4、JL7、JL8最适合碳源是葡萄糖;ZL5、BL6、ZLJ10、ZLJ9最适合碳源是蔗糖;BL1、ZL5、BL6的最佳氮源是酵母浸粉,JL4、JL7、JL8、ZLJ10的最佳氮源是牛肉膏,JL2、ZLJ9最适氮源为蛋白胨。BL1、JL2、BL6、ZLJ10最适pH为6;ZLJ9最适pH为5;JL4最适pH为9;JL8最适pH为8;JL7和ZL5最适pH为7。菌株JL2、菌株ZLJ9的菌丝最佳生长温度为25℃,其他均为30℃。其中温度对菌丝的生长影响差异性最显著。3、对9个菌株驯化栽培,根据农艺性状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栽培的标本菌株间具明显的差异性,根据农艺性状差异和好坏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出商品学性状优良的菌株BL1、JL8、BL6。以上结果表明对非洲的的种质资源进行挖掘发现3个国家的4个新纪录种;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各菌株菌丝生长最适合碳源、氮源、pH和温度,其中温度的影响最显著;并首次对非洲木耳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驯化栽培;筛选出3个高产优质,耐高温,抗病性强的优良经济木耳新菌株,相比国内具有更高投入产出比。并且,本研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号召援非,并为国际著名菌物学家中国工程中心李玉院士的“一区一管五库”理念在非洲地区的建立提供基础。
【学位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646.6
【部分图文】:

显微结构,菌株,子实层,子实体


23图 2-5 BL1 菌株显微结构图a.不孕面绒毛;b.d.g.子实层中担子和拟担子;c.e.担孢子;f.子实层横切面,箭头表示具髓层Fig.2-5 BL1 strains.a.Abhymenial hairs;b.d.g.Basidia and basidioles inhymenjum;c.e.Basidiospores. f.Across-section from basidiocarp dispiaying persence of medullaby an arrow; Bars:(a)20μm;(b.c.)10μm;(d.g.e)5μm;(f)100μm讨论:来自贝宁的该菌株子实体单生或者群生存在,新鲜的子实体颜色的特征明显,正反面差异也相对较大,不孕面存在明显的绒毛相对较长,子实体的横切面在中间的位置能看见明显的髓层且子实层内有少量结晶体存在;根据分子数据上来看,亲缘关系特别的接近于吴芳(2016)更正后的毛木耳 Auricularia corne.由上发现该种孢子大小为(13~)13.2~15.3 (~16)×(4~)4.5~5.6(~5.8)μm,平均长L=14.42μm 平 均 宽 K=5.01μm , 长 宽 比 F=2.73~2.93(n=90/3) , 担 子 大 小 为

显微结构,菌株,子实层


25图 2-6 JL2 菌株显微结构图a.子实层横切面;b.不孕面绒毛;c.d.子实层中担子和拟担子;e.f.g.h.担孢子;Fig.2-6 JL2strains. a.Across-section from basidiocarp dispiaying ; b.Abhymenial hairs;c.d.Basidia and basidioles in hymenjum; e.f.g.h. Basidiospores. Bars:(a)100μm;(b.e.)20μm;(c)10μm;(d.f.h)5μm;(g)2μmAuricularia cornea (JL4)(图 2-7,附录图版 1)子实体:群生或单生存在,新鲜时胶质,透明,子实体薄半透明、盘状,无柄,边缘全缘,宽度直径 5cm,厚 0.6~1mm,呈红褐色,干后 0.04~0.06mm;不孕面具较稀疏柔毛,干后不孕面呈黄棕色;子实层面光滑,偶见少皱,干后黑色、黑褐色。显微镜结构:横切面具有明显髓层,没有结晶体;柔毛单生或簇生,无色透明或淡棕色透明,中部相对略膨大,薄壁,具有窄内腔,顶部钝圆长短为72~518×3.19~6.46μm;菌丝纯在锁状联合,担抱子腊肠状肾脏状,无色,光滑,

显微结构,菌株,子实体,子实层


26图 2-7 JL4 菌株显微结构图a.b.不孕面绒毛;c.子实层横切面,箭头表示具髓层 d.e.f.担孢子;Fig.2-7 JL4strains. a.b.Abhymenial hairs; c.Across-section from basidiocarp dispiaying persenceof medulla by an arrow; d.e.f.Basidiospores.Bars: (b)20μm; (d.f.e)5μm; (a.c)100μm讨论:来自加纳的该菌株子实体单生或者群生存在,子实体特别的薄,不孕面存在明显的绒毛较长,子实体的横切面在中间的位置能看见明显的髓层,子实层内没有结晶体存在;根据分子数据上来看,亲缘关系特别的接近于加纳菌株 JL2相对接近于已知种吴芳(2016)更正后的毛木耳 Auricularia cornea 。由上发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忠纯;;新疆野生平菇的驯化栽培[J];中国食用菌;1987年03期

2 丁湖广;;驯化栽培与加工 黄花菜野生引为家种及采集加工[J];中国野生植物;1987年02期

3 吴祖银,危信民,孙佩兰,刘锐;虎皮香菇及其驯化栽培研究初报[J];食用菌;1988年01期

4 于青;内蒙古的野生块根蘑[J];食用菌;1988年05期

5 许立明;;野生刺梨的驯化栽培技术[J];中国野生植物;1988年03期

6 高尔珍;;灰顶侧耳的驯化栽培[J];教学与管理;1988年02期

7 孟昭武,邢瑛;东北野生榆耳的驯化栽培简报[J];食用菌;1989年03期

8 熊兴隆;;野生“富贵籽”驯化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1年02期

9 杨少华;袁理春;郭承刚;薛润光;徐中志;陈翠;;重要濒危药材胡黄连驯化栽培技术[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杜忠伟;胡志强;亢学平;李建;王旭;王鑫;;野生桦剥管菌驯化栽培初探[J];食药用菌;201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守现;;野生淡褐奥德蘑菌株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何焕清;;野生食用菌—白雪菇的驯化栽培与毒性鉴定[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田果廷;陈卫民;柴红梅;张小雷;赵永昌;;云南黑鸡(土从)菌驯化栽培研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4 易文林;王新丽;陈士瑜;;金福菇及其人工栽培[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蝶;吴浩;李红玉;刘斌;;野生泡囊侧耳的鉴定及其驯化栽培[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6 丁湖广;;绣球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技术探讨[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夏江林;彭珍宝;范水平;王国平;;南岳衡山不同海拔对引种树木生长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李传华;尚晓冬;谭琦;;一种野生奥德蘑驯化和栽培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黄书文;郭美英;;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巨大口蘑(荆蘑)驯化栽培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冀宏;Shkelevich Nikodim;霍红;陈文杰;韩韬;牛洪波;;野生桦褐孔菌(Fuscoporia obliqua)驯化栽培及其功能研究与开发(摘要)[A];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隆尧县职教中心 黄永山;常见野菜的驯化栽培[N];河北科技报;2014年

2 秦树有;长白山天麻驯化栽培技术[N];中国特产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张益;我省大型真菌驯化栽培技术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N];贵州日报;2010年

4 刘玉新;湖北8树种北移驯化获成功[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5 记者 张志云;我市实施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N];玉溪日报;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俊娇;非洲木耳种质资源生物学研究及驯化栽培[D];吉林农业大学;2019年

2 曹晋良;一株野生毛头鬼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驯化栽培研究[D];山西大学;2018年

3 韩大勇;蒺藜驯化栽培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4 严子柱;沙葱生态生理特性及驯化栽培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5 陈小莉;野生羌活驯化栽培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6 郑丹丹;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与发酵多糖的免疫增强及肝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7 孙艳颖;香菇、滑子菇新品种选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宪平;野生笃斯越橘驯化栽培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9 高磊;新疆南疆野生双孢蘑菇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驯化栽培的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2年

10 宫敬利;槭叶草驯化栽培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829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29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c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