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灰树花病原菌的生物防治

发布时间:2020-10-28 07:00
   本研究将吉林农业大学菌菜基地工厂化栽培中受到病害侵染的栽培袋期灰树花(编号为H9、H34)作为研究对象,分离纯化出灰树花菌丝体的病原真菌。根据病原真菌与抑制细菌之间的相互抑制关系,筛选出对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的最佳抑制菌株。并研究了抑制菌株的最佳抑菌条件,最终获得灰树花病原真菌的生防菌株。为其在灰树花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中的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其结果如下:1、感病的灰树花栽培料中分离出17株病原真菌,其中侵染性病害病原7株,竞争性病害病原10株。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病害类型以及分子鉴定,侵染性病害分为木霉属、镰孢霉属2类病原真菌,代表菌株鉴定为:T5 Trichodema atroviride、F1 Fusarium oxysporum;竞争性病害分为青霉属、枝孢属2类病原真菌,代表菌株鉴定为P6 Penicillium brevicompactum、G8 Cladosporium uredinicola。2、从灰树花生境相似的野外采集并分离出细菌399株,放线菌30株。结合实验室现有的有益菌株总计细菌564株、放线菌42株。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灰树花病原真菌生长有抑制效果的菌株,共筛选出3株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细菌,鉴定3株菌株分别为2-1 Burkholderia ambifaria、8-6 Pseudomonas mandelii、5-10 Serratia plymuthica。3、抑制菌作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抑制菌B.ambifaria、S.plymuthica、P.mandelii在有活性的菌体存在情况下具有稳定的抑菌效果,且抑菌效果最佳。抑制菌株最佳抑菌条件的筛选结果表明:T.atroviride抑制效果最佳抑制菌及抑菌条件是S.plymuthica在PDB培养基培养60 h,P.brevicompactum抑制效果最佳抑制菌及抑菌条件是S.plymuthica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72 h时;C.uredinicola抑制效果最佳抑制菌及抑菌条件分别为P.mandelii在PDB培养基培养24 h与S.plymuthica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72 h。S.plymuthica对灰树花的三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说明抑制菌株S.plymuthica具有广谱的抑制作用,有作为灰树花病原真菌生防菌株的潜力。
【学位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436.46;S476
【部分图文】:

灰树花,基地,菌袋,菌丝


去除病原菌菌株 ITS 序列两端出现的杂乱的碱基。利用 NCBI 网站(www.nibi.nlm.nih.gov中的 BLAST 程序将所有的测序结果与 GenBank 中的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查找同源性最高的序列,利用 MEGA6.0 软件进行邻接法 Bootstrap method 1000 次构建系统发育树1.3 结果1.3.1 灰树花病原菌的采集从吉林农业大学菌菜基地栽培的 H9、H34 灰树花受污染的菌包中发现灰树花的菌丝在菌袋中受到病原菌的侵害,导致灰树花的菌丝不能正常生长(图 1.1)。其中图 A 污染的主要特征为发生在菌袋上端有绒毛状菌丝产生,在菌丝上端产生黄绿色孢子;图 B 污染的主要特征为发生在菌袋上端有致密的绒毛状菌丝,在套环下方有绿色孢子产生;图 C污染的主要特征为发生在菌袋底部,菌丝稀疏有绿色孢子产生;图 D 污染的主要特征为发生在菌袋底部,菌丝较密并产生绿色及墨绿色孢子。

菌落形态,竞争能力,灰树花,菌株


16图 1.2 菌株 T5、P6、G8 及 F1 对灰树花 H9、H34 的侵染能力Fig. 1.2 Aggressiveness of strain T5, P6, G8 and F1 on Grifola frondosa H9 and H34注:A1、B1为 T5、F1 对 H9 的侵染能力;C1、D1为 P6、G8 对 H9 的竞争能力;a1、b1为 T5、F1 对 H9 的侵染能力背面;c1、d1为 P6、G8 对 H9 的竞争能力背面;A2、B2为 T5、F1 对 H34 的侵染能力;C2、D2为 P6、G8 对 H34 的竞争能力;a2、b2为 T5、F1 对 H34 的侵染能力背面;c2、d2为 P6、G8 对 H34 的竞争能力背面;1.3.4 灰树花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通过对病原菌菌落形态和显微结构观察,发现这些菌株分主要分为 4 大类真菌,多为竞争性杂菌所占比例为 58.8%,现将这 4 类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1、侵染性病害(1)研究菌株:T5、T14、T18、T20,代表菌株 T5

形态特征,菌株,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


菌株 T5 在 PDA 培养基上迅速生长,3 天后直径为 70-75 mm,5 天后产生孢子。菌丝初期白色,致密较厚,后因其产生分生孢子而先成黄绿色,后为绿色,成同心环状产孢,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基部不分枝,初级分枝长度近似相等,分生孢子梗单生,顶端分枝,表面平滑;顶端着生对生的瓶梗,瓶梗大小,近似瓶状,顶端缢缩,分生孢子聚集成团位于分生孢子梗顶点处;分生孢子壁光滑,椭圆形。(如图 1.3)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木霉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国彬,孙亚红,田拴歧;技术灰树花栽培新[J];现代农业;2002年10期

2 夏志兰;灰树花(上)[J];湖南农业;2002年05期

3 蔡孝华,范令刚;泰山灰树花[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年12期

4 于荣利,张桂玲,秦旭升;灰树花研究进展[J];上海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5 胡光一;姚梅芬;;灰树花价格下跌交易平淡[J];中国食用菌;2006年05期

6 隆毅;李万芳;石俊英;;不同产地灰树花多糖含量测定[J];食品与药品;2012年09期

7 纪天保;灰树花生态环境考察[J];中国食用菌;1995年01期

8 于田;灰树花采摘标准[J];中国食用菌;1995年04期

9 纪天保;灰树花的采摘标准浅见[J];食用菌;1995年04期

10 李韶华;;灰树花的栽培[J];农家之友;1996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伟民;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的诱变及新菌株液态发酵不加或加硒米糠麸皮全料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2 张医芝;灰树花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及降血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3 崔凤杰;灰树花深层发酵条件优化及其菌丝体抗肿瘤糖肽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6年

4 茆广华;灰树花子实体富硒及其硒多糖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秋里;灰树花病原菌的生物防治[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2 曹秀明;菌草栽培灰树花基本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多糖的分离纯化[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3 韩伟伟;灰树花菌质多糖分离纯化及其降血糖功能活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4 陈潇筱;发酵环境影响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多糖合成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宋一鸣;灰树花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6 杨杨;灰树花EST-SSR引物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7 郭健;灰树花标准菌株库的建立及优良菌株筛选[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8 朱俊杰;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代谢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9 陈凤美;异抗坏血酸/打孔膜包装对灰树花子实体采后保鲜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10 李心怡;低强交变磁场对灰树花液态发酵促进作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59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59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c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