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红星’梨采后果实品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19:35
   ‘红星’梨(Starkrimson)果实石细胞少、汁液多、风味酸甜可口,是优良的早熟全红型西洋梨(Pyrus communis L.)品种。但‘红星’梨与多数西洋梨品种一样,刚采收时果实不能食用,必须经一段时间的低温贮藏后,才能正常后熟变软,表现出其特有的品质和风味。本研究首先探讨了不同采收时间对‘红星’梨采后品质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红星’梨后熟期间影响果实品质几个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提出了‘红星’梨在15℃下不经冷藏直接后熟的采后贮藏模式。本研究优化了‘红星’梨的采收和后熟体系,为最大限度保持‘红星’梨的商品性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它西洋梨果实的采后保鲜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采收期对‘红星’梨采后品质的影响。从花后80-105天,‘红星’梨的鲜重和干重分别增长了78.23%和67.61%,果个也一直在变大,可食率也从67.18%增加到了72.15%,同时,硬度从16.04 kg/cm~2降到了6.98 kg/cm~2,密度减小到了1 g/ML以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10.87%增加到了12.97%,成熟后期果皮颜色相对变浅。90天以前采收的梨,虽然后熟完成时腐烂率仅为2%左右,但其果个小,质量轻,极大地影响商品梨的产量,同时,其可食率也较低,因此,不适宜进行商业采收。花后100天以后采收的梨,虽然果实质量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但后熟完成时腐烂率较高,且低温冷藏30天以内也出现了18%-25%的腐烂率,不适宜进行冷藏后再室温后熟,因此,也不符合商业采收的标准。综合来看,‘红星’梨的适宜采收期应当为花后90-95天之间,按生产上增加产量的原则来看,花后95天采收的梨比花后90天的更佳。2.‘红星’梨采后果皮颜色变化的规律。不同的冷藏时间,对‘红星’梨后熟软化过程中硬度、色差、花青苷、叶绿素等的影响不大。‘红星’梨后熟软化过程中总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都在逐渐下降,而花青苷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不大。因此,果皮色泽变艳主要是由于果皮底色中叶绿素的大量降解引起的。而叶绿素降解基因NYC、NOL、PPH、HCAR和RCCR的表达量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因此这五个基因不是调控‘红星’梨果皮叶绿素降解的关键基因;而PAO、SGR虽然与叶绿素含量为负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来看,PAO在‘红星’梨果皮叶绿素降解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3.贮藏温度对‘红星’梨采后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表明,采后不冷藏,直接室温后熟的‘红星’梨没有呼吸跃变高峰,果皮颜色变化不大,果实腐烂率达到24%,不能达到后熟完成时‘红星’梨应有的品质,因此判定其无法正常后熟。20℃条件下后熟的‘红星’梨依然没有出现呼吸跃变,但其果皮颜色有一定的变化,比较而言,大部分指标优于室温状态后熟的梨。而15℃下后熟的‘红星’梨,其硬度下降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实腐烂率仅为10.9%,果实货架期长,部分梨可达15天左右,且出现了呼吸的跃变高峰,同时,后熟完成时的果皮颜色与经过一段时间低温冷藏后‘红星’梨的果皮颜色一致,因此,认为此温度下‘红星’梨能够正常后熟。而经30天低温冷藏后再室温后熟的红星梨,虽然其硬度比28℃直接后熟的‘红星’梨下降更快,腐烂率也达到了20%,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且也出现呼吸跃变高峰,因此,认为此条件下的‘红星’梨也能正常后熟。综合分析,‘红星’梨可以在先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冷藏或者不冷藏直接在低于一定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正常的后熟软化,而高于一定的环境温度,‘红星’梨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后才能进行正常的后熟软化。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66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梨果实采后研究进展
        1.2.1 梨果实采后研究概述
        1.2.2 采前因素影响梨果实品质
        1.2.3 采收时间影响梨果实品质
        1.2.4 采后处理影响梨果实品质
    1.3 花青苷研究进展
        1.3.1 花青苷概述
        1.3.2 花青苷的合成
        1.3.3 花青苷降解
    1.4 叶绿素研究进展
        1.4.1 叶绿素概述
        1.4.2 叶绿素合成
        1.4.3 叶绿素降解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采收期对‘红星’梨采后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2.1.2 果实鲜重、干重和干鲜比的测定
        2.1.3 果实横纵径和果形指数的测定
        2.1.4 果实硬度和密度测定
2的测定'>        2.1.5 果实乙烯和CO2的测定
        2.1.6 果实腐烂率
        2.1.7 可食率
        2.1.8 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2.1.9 果皮色差的测定
        2.1.10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采收期对‘红星’梨质量和横纵径的影响
        2.2.2 采收期对‘红星’梨硬度、密度、可食率的影响
        2.2.3 采收期对‘红星’果实乙烯释放量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2.2.4 采收期对‘红星’梨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的影响
        2.2.5 采收期对‘红星’梨果皮颜色变化的影响
        2.2.6 采收期对‘红星’梨腐烂率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红星’梨采后果皮颜色变化的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3.1.2 果实硬度的测定
        3.1.3 乙烯含量的测定
        3.1.4 果皮色差的测定
        3.1.5 果皮横切面观察
        3.1.6 花青苷含量的测定
        3.1.7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3.1.8 果皮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1.9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冷藏时间对‘红星’梨硬度变化的影响
        3.2.2 不同冷藏时间对‘红星’梨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3.2.3 不同冷藏时间对‘红星’梨色差值变化的影响
        3.2.4 不同后熟时间对‘红星’梨果皮横切面的影响
        3.2.5 不同冷藏时间对‘红星’梨花青苷含量变化的影响
        3.2.6 不同冷藏时间对‘红星’梨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2.7 不同冷藏时间对‘红星’梨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2.8 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
            3.2.8.1 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3.2.8.2 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红星’梨果皮底色、盖色与色度值之间的关系
        3.3.2 ‘红星’梨后熟过程中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第四章 温度对‘红星’梨采后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4.1.2 果实硬度的测定
2的测定'>        4.1.3 果实乙烯和CO2的测定
        4.1.4 细胞膜渗透率的测定
        4.1.5 果实腐烂率
        4.1.6 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4.1.7 果皮褐变、果心褐变和果肉褐变的测定
        4.1.8 果皮色差的测定
        4.1.9 感官品尝
        4.1.10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度对‘红星’梨硬度变化的影响
        4.2.2 温度对‘红星’梨乙烯生成的影响
2释放量的影响'>        4.2.3 温度对‘红星’梨CO2释放量的影响
        4.2.4 温度对‘红星’梨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4.2.5 温度对‘红星’梨可溶性固形物等的影响
        4.2.6 温度对‘红星’梨褐变等的影响
        4.2.7 温度对‘红星’梨果皮颜色变化的影响
        4.2.8 温度对‘红星’梨腐烂率的影响
    4.3 感官品尝
        4.3.1 感官品尝评分表
        4.3.2 感官品尝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樱桃;;厄瓜多尔:杧果出口增长[J];中国果业信息;2017年01期

2 王玥双;;苹果是否延迟采收期应视情况而定[J];中国果业信息;2017年08期

3 崔明理;武纪全;;越冬大蒜新鲜上市[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7年20期

4 刘景瑞;枳壳采收期的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1994年04期

5 王颖;唐士勇;肖韵琴;;采收期对磨盘山楂果实的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J];北方果树;1988年03期

6 兰玉芳;;怎样掌握水果适时采收期[J];现代农业;1989年09期

7 谭凤梧;;玉米笋采收期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8 卢金波;朱金山;;核桃的采收期[J];河南林业;1989年03期

9 李燕;蒙慧彤;韩忠耀;魏学军;;不同采收期和不同药用部位黔产千里光中总生物碱含量动态比较[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6年04期

10 谢秀芳;李崇宁;;蕨菜不同采收期营养成份与产量的比较[J];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2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顺昌;不同采收期南果梨采后褐变发生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2 刘辉军;黄花梨采收期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与试验装置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李化;黄芩采收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斯敏;‘红星’梨采后果实品质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郑嘉鹏;猕猴桃贮藏特性和保鲜技术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

3 邹柯婷;不同采收期茵陈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及抑菌活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雷雨;苍耳草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及质量标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赵胜男;不同采收期黄芩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2年

6 孙殿奎;平贝母不同表现型及不同采收期质量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7 葛月兰;当归资源化学评价与质量标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房想;不同采收期枸杞多糖含量及单糖组成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9 宋瑾;葡萄浆果成熟与延迟采收期间糖酸变化特点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10 徐文栋;光照、种植密度与采收期对植物工厂内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4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64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c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