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栽培垄向和株行距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12 00:12
   针对日光温室果菜类蔬菜惯行的南北垄向、小行距栽培模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及管理效率低等问题,本试验以番茄品种‘罗拉’为试材,在密度为2400株/667㎡条件下,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垄向设2个水平,即NS(南北垄向)和EW(东西垄向),株行距设3个水平,即T40(大行距100 cm,小行距40 cm,株距40 cm)、T30(大行距140 cm,小行距40 cm,株距30 cm)和T25(大行距18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5 cm),研究了不同栽培垄向和株行距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同一栽培垄向下,随着行距增大、株距减小,番茄茎粗、叶面积、干物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同株行距下,东西垄向的茎粗、叶面积、干物重略高于南北垄向,但差异不显著;EWT30处理的番茄植株长势最好,植株打顶时的茎粗、叶面积、干物重分别比惯行栽培NST40提高了4.2%、7.62%和14.04%。2.栽培垄向和株行距显著影响番茄群体中、下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同一栽培垄向下,随着行距的增大、株距的减小,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均以T30处理最大;相同株行距下,东西垄向的略高于南北垄向。3.同一栽培垄向下,番茄单果重、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均随着行距的增大、株距的减小呈先增大后减小变化趋势;相同株行距,东西垄向的产量高于南北垄向,其中T30和T25处理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折合667㎡产量,EWT30处理为8126.79kg,比惯行栽培NST40提高12.1%。4.同一栽培垄向下,随着行距的增大、株距的减小,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有机酸、番茄红素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相同株行距下,东西垄向和南北垄向的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有机酸、番茄红素含量无显著差异。
【学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626;S641.2
【部分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


田间定植示意图

日光温室,光照强度,茎粗,叶面积


7图 2 日光温室内昼平均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Fig.2 Changes of average light intensity and temperature in the solar greenhouse.3 测定项目及方法.3.1 植株形态指标测定每个处理选取长势一致的 9 株番茄挂牌标记,自缓苗后开始,每隔 20 天测量并其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植株的株高使用卷尺测量番茄植株的根茎基部到新叶的处之间的距离,茎粗使用游标卡尺测定植株距离地面 2 cm 处的茎干直径,全株叶采用 CI-202便携式激光叶面积仪(CID Bio-science 公司,美国)测量。

茎粗,株行距,株高,番茄


栽培垄向和株行距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3 结果与分析3.1 栽培垄向和株行距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3.1.1 对植株株高和茎粗的影响从图 3 可以看出,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各处理的株高、茎粗逐渐增大,定植后 70天时增长渐缓,植株打顶后基本稳定。同一栽培垄向下,随着行距的增大、株距的减小株高呈逐渐升高趋势,茎粗先增大后减小。相同株行距,东西垄向栽培和南北垄向栽培的番茄株高、茎粗无显著差异。各个生育阶段的株高均以 EWT25 最大,但与NST25 差异不显著;茎粗以 EWT30 最大,与 NST30 差异也不显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刚;马林;滕春富;王术科;尹蜀萍;杨晓东;;烤房类型对烟草烘烤效果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5年22期

2 鲍玉巧;姚锐;张子学;;不同玉米品种及行向对田间漏光率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3 王庆燕;叶德练;张钰石;李建民;张明才;李召虎;;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与产量的调控效应[J];作物学报;2015年09期

4 肖体琼;何春霞;陈巧敏;陈永生;曹光乔;崔思远;;基于机械化生产视角的中国蔬菜成本收益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5期

5 张林;祖朝龙;解莹莹;徐经年;刘碧荣;季学军;程昌合;沈嘉;;行向与行距对烟田水、温和光照条件及烤烟生长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3年05期

6 余海兵;王金顺;任向东;吴丽伟;刘正;;施肥和行距配置对糯玉米群体冠层内微环境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5期

7 胡巍巍;赵会杰;李洪岐;袁利刚;赵雪娟;郑静静;;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8 徐宸;孙曙光;王勇;许玉江;卢金领;朱晓伟;叶协锋;;不同垄向对旺长期烟田微生态环境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12期

9 徐正进;徐海;张喜娟;蒋春姬;张文忠;马殿荣;王嘉宇;赵明辉;;不同穗型水稻行向与结实期群体受光量的比较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代先强;李沛;王红锋;马浩;胡战军;刘红恩;左万琦;叶协锋;;垄体走向对打顶期烤烟不同部位微生态环境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2879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79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0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