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进入菜心体内的途径及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04 03:32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类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多环芳烃可以通过农药化肥的施用、大气的干湿沉降、污水的灌溉等多种途径被植物所吸收,通过食物链累积威胁人类健康。本研究选择萘、菲、荧蒽、苯并(a)蒽、苯并(a)芘5种PAHs,以菜心为试材,采用不同栽培介质及不同PAHs处理浓度和处理部位进行相关试验,检测PAHs处理菜心后,菜心地上部分PAHs的含量及其受PAHs胁迫后生理特性的响应,旨在探究PAHs进入菜心体内的途径和对菜心生理特性的影响,为菜心直至蔬菜PAHs污染物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菜心对多环芳烃的吸收用多环芳烃处理菜心的不同部位,在菜心的地上部分均检测到多环芳烃。在0.3 mg·L-1 PAHs处理下,ΣPAHs含量表现为:叶表处理>叶背处理>根部处理;在0.6 mg.L-1 PAHs处理下,ΣPAHs含量表现为:叶表处理>根部处理>叶背处理;在0.9 mg....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多环芳烃标准色?
?0.9??PAHs浓度?PAHs?concentration/Xmg.L-1)??图3-2不同栽培条件下不同部位不同浓度PAHs处理对菜心株高的影响??Fig.?3-2?Effects?of?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
?10??PAHs}农度?PAHs?concentration/Xmg.kg-1)??图3-1?土培条件下根部不同浓度PAHs处理对菜心株高的影响??Fig.?3-1?Effects?of?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PAHs?treating?roots?on?plant?height?of?lowering?Chinese??cabbage?at?soil?culture??…??‘根部处理(水培)??根部处理(基质培)??,,?叶表处理(基质培)??|?「?-?-叶背处理(基质培)??^?20?-??I:??17?-??????‘土?????奪?16?-?T?......???15??1?1?^?>???0.0?0.3?0.6?0.9??PAHs浓度?PAHs?concentration/Xmg.L-1)??图3-2不同栽培条件下不同部位不同浓度PAHs处理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临汾市售蔬菜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致癌风险分析[J]. 殷婧,夏忠欢,周彦池,吴敏敏,张倩倩,杨浩. 生态毒理学报. 2016(03)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源中苯并芘的方法研究[J]. 张朝青,邢雁,余雷. 广东化工. 2014(08)
[3]多环芳烃(PAHs)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及其积累效应[J]. 王海翠,胡林林,李敏,陈为峰,王莹,周佳佳. 植物生态学报. 2013(12)
[4]利用PUF被动采样技术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及来源[J]. 张利飞,杨文龙,董亮,史双昕,周丽,张秀蓝,李玲玲,钮珊,黄业茹. 环境科学. 2013(09)
[5]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法(TSQ8000)测定食品包装材料中16种多环芳烃[J]. 李春丽,李杰,明红. 中国食品. 2013(07)
[6]东北地区城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J]. 李伟芳,彭跃,赵丽娟,仇伟光,白志鹏. 中国环境监测. 2013(01)
[7]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测定的准确度控制指标研究[J]. 申进朝,多克辛,王伟,陈纯,夏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12)
[8]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多环芳烃的干湿沉降[J]. 孔祥胜,祁士华,黄保健,张原,李杰. 环境科学. 2012(03)
[9]Na2CO3胁迫对芦荟幼苗叶片叶绿体保护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 汪月霞,索标,赵会杰,袁利刚,王慧慧,刘全军,薛瑞丽. 西北植物学报. 2010(11)
[10]几种多环芳烃的植物吸收作用及其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J]. 杨艳,凌婉婷,高彦征,任丽丽,张翼,陈冬升. 环境科学学报. 2010(03)
博士论文
[1]改性泥炭吸附水体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及其机理研究[D]. 汤烜祎.华东理工大学 2010
[2]柔枝松引种及苗期抗逆性研究[D]. 马书燕.北京林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南宁市菜地土壤及蔬菜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来源分析[D]. 龙彪.广西大学 2017
[2]不同基质中多环芳烃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D]. 何文亮.昆明理工大学 2014
[3]改性泥炭吸附水中萘、菲、芘及其机理研究[D]. 徐燕晓.华东理工大学 2011
[4]七种植物对水体中萘的富集特性及修复效应比较[D]. 赵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植物吸收积累多环芳烃的过程、机理及预测模型[D]. 杨振亚.浙江大学 2006
[6]钢铁工业区农田植物PAHs的浓度水平和影响因素[D]. 沈菲.浙江大学 2006
[7]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PAHs)积累与分布特征研究[D]. 潘勇军.中南林学院 2005
[8]多环芳烃对秋茄幼苗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在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的含量与分布[D]. 陆志强.厦门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62483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多环芳烃标准色?
?0.9??PAHs浓度?PAHs?concentration/Xmg.L-1)??图3-2不同栽培条件下不同部位不同浓度PAHs处理对菜心株高的影响??Fig.?3-2?Effects?of?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
?10??PAHs}农度?PAHs?concentration/Xmg.kg-1)??图3-1?土培条件下根部不同浓度PAHs处理对菜心株高的影响??Fig.?3-1?Effects?of?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PAHs?treating?roots?on?plant?height?of?lowering?Chinese??cabbage?at?soil?culture??…??‘根部处理(水培)??根部处理(基质培)??,,?叶表处理(基质培)??|?「?-?-叶背处理(基质培)??^?20?-??I:??17?-??????‘土?????奪?16?-?T?......???15??1?1?^?>???0.0?0.3?0.6?0.9??PAHs浓度?PAHs?concentration/Xmg.L-1)??图3-2不同栽培条件下不同部位不同浓度PAHs处理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临汾市售蔬菜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致癌风险分析[J]. 殷婧,夏忠欢,周彦池,吴敏敏,张倩倩,杨浩. 生态毒理学报. 2016(03)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源中苯并芘的方法研究[J]. 张朝青,邢雁,余雷. 广东化工. 2014(08)
[3]多环芳烃(PAHs)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及其积累效应[J]. 王海翠,胡林林,李敏,陈为峰,王莹,周佳佳. 植物生态学报. 2013(12)
[4]利用PUF被动采样技术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及来源[J]. 张利飞,杨文龙,董亮,史双昕,周丽,张秀蓝,李玲玲,钮珊,黄业茹. 环境科学. 2013(09)
[5]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法(TSQ8000)测定食品包装材料中16种多环芳烃[J]. 李春丽,李杰,明红. 中国食品. 2013(07)
[6]东北地区城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J]. 李伟芳,彭跃,赵丽娟,仇伟光,白志鹏. 中国环境监测. 2013(01)
[7]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测定的准确度控制指标研究[J]. 申进朝,多克辛,王伟,陈纯,夏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12)
[8]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多环芳烃的干湿沉降[J]. 孔祥胜,祁士华,黄保健,张原,李杰. 环境科学. 2012(03)
[9]Na2CO3胁迫对芦荟幼苗叶片叶绿体保护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 汪月霞,索标,赵会杰,袁利刚,王慧慧,刘全军,薛瑞丽. 西北植物学报. 2010(11)
[10]几种多环芳烃的植物吸收作用及其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J]. 杨艳,凌婉婷,高彦征,任丽丽,张翼,陈冬升. 环境科学学报. 2010(03)
博士论文
[1]改性泥炭吸附水体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及其机理研究[D]. 汤烜祎.华东理工大学 2010
[2]柔枝松引种及苗期抗逆性研究[D]. 马书燕.北京林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南宁市菜地土壤及蔬菜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来源分析[D]. 龙彪.广西大学 2017
[2]不同基质中多环芳烃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D]. 何文亮.昆明理工大学 2014
[3]改性泥炭吸附水中萘、菲、芘及其机理研究[D]. 徐燕晓.华东理工大学 2011
[4]七种植物对水体中萘的富集特性及修复效应比较[D]. 赵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植物吸收积累多环芳烃的过程、机理及预测模型[D]. 杨振亚.浙江大学 2006
[6]钢铁工业区农田植物PAHs的浓度水平和影响因素[D]. 沈菲.浙江大学 2006
[7]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PAHs)积累与分布特征研究[D]. 潘勇军.中南林学院 2005
[8]多环芳烃对秋茄幼苗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在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的含量与分布[D]. 陆志强.厦门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62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06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