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太行山南段低丘山区核桃林下光强和光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8 13:18
  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高收益的农林经营方式,长期以来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在农林复合系统内,光资源被认为是满足水肥资源的基础上对系统内间作物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系统内总光强以及光合有效辐射,对各光质及光质比例的定量分析研究甚少,本文在太行山南段低丘山区以5林龄、10林龄核桃林为研究对象,结合核桃树冠层参数,对核桃林下总辐照度(总光强)、各光质辐照度(各光质强度)、各光质比例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太行山南段低丘山区农林复合系统优化种植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7至9月份,5a和10a核桃树叶面积指数LAI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冠层下天空可见度DIFN与叶面积指数LAI相反,呈现先减后增的状态,二者在5a和10a核桃树之间的差异表现为8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2)5a、10a核桃林下的总辐照度均在中午12:00左右达到最大值,总辐照度消减率在上午10:00左右出现最大值,下午16:00左右出现次大值。7至9月份,总辐照度均逐渐降低,其消减率表现为8月>7月>9月。5a、10a核桃林下总辐照度均表现为M处最大,...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太行山南段低丘山区核桃林下光强和光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图4-1样地内各观测点布置示意图??Fig.?4-1?Sketch?map?of?layout?of?observation?points?in?sample?plots??

辐照度,日变化,核桃林,样地


?68.61?56.68??以典型晴天日(8月4日)为例,研究发现(图4-3)?:?CK、5a、10a样地内总辐照度??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抛物线形式,在中午12:?00左右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27.08w/m2、209.74?w/m2、142.52?w/m2,各时刻均表现为?CK>5a>10a?(P<0.01)。上午(取??8:?00、10:?00)CK、5a、10a?样地内总辐照度的均值分别为?314.51w/m2、298.04w/m2、141.93??w/m2、91.42w/m2,下午(取?14:?00、16:?00)分别?260.89w/m2、126.07w/m2、83.18w/m2,??即上午的总辐照度均高于下午。??从表4-3可以看出,5a、丨0a样地内总辐照度的消减率均在上午10:?00左右出现最大值,??分别为52.72%、70.03%,下午16:?00左右出现次大值,分别为51.95%、68.61%,这可能??是由于上午10:?00左右核桃叶片的光合能力上升到一天中最强的状态,其净光合速率最大,??导致其相对于自然光的消减率也最大;中午12:?00左右林下总辐照度的消减率较小可能植??物的光合午休现象有关;下午16:00左右,太阳总辐照度降低至核桃树叶片正常光合作用所??适宜的强度

辐照度,样地,月变化,月份


?60.73??试验于2017年7—9月份每月初选择典型晴天日(7月11日、8月4日、9月12日)??各测得总辐照度日变化,以代表样地内总辐照度的月变化趋势。由图44可以看出,CK、??5a、10a样地内总辐照度在自7月份到9月份呈下降趋势,7月份最大,分别为1727.36w/m2、??883.62w/m2、615.69w/m2,与?7?月份相比,8?月份分别降低了?8.19%、丨3.0丨。/〇、17.25。/〇,9??月份分别降低了?27.94%、10.84°/〇、25.40%,?CK总辐照度在各月份间差异显著(P<0.05),??但5a、10a样地内总辐照度在各月份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这说明7月至9月份,在??CK总辐照度降低趋势显著的情况下,林下总辐照度相对稳定,CK、5a、10a样地内同一月??份的总辐照度差异显著(P<〇.〇5)。??结合表4_4可以看出,5a样地内总辐照度的消减率从大到小依次为8月(51.53%)?>7??月(48.85)>9?月(45.56%)?(P<0.01),10a从大到小依次为?8?月(67.87%)>7?月(64.36%)>9??月(60.73%)?(P<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光质对茄子幼苗形态建成、光合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J]. 尹娟.  江苏农业科学. 2017(23)
[2]杉木幼苗不同光质光响应曲线的模型拟合及光合特性比较[J]. 汪凤林,林思祖,叶义全,罗红艳,陈潇潇,曹光球.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7(03)
[3]不同光质对樱桃番茄幼苗生理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 董飞,王传增,张现征,秦瑜,刘世琦.  植物生理学报. 2017(07)
[4]LED补光光质对小白菜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 周成波,张旭,崔青青,李曼,张文东,艾希珍,毕焕改,刘彬彬,李清明.  植物生理学报. 2017(06)
[5]不同比例红蓝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 王丽伟,李岩,辛国凤,魏珉,米庆华,杨其长.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5)
[6]不同光质处理对草莓生理特性的影响[J]. 王丽娟,白义奎,王铁良.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1)
[7]南疆间作模式下扁桃树形差异对间作区域光环境及冬小麦相关产量指标的影响[J]. 张雯,谢辉,张平,杨磊,徐叶挺,龚鹏,钟海霞,张付春,卢春生.  新疆农业科学. 2016(03)
[8]不同光质对黄瓜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刘福霞,刘乃森.  湖北农业科学. 2016(07)
[9]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树冠结构对间作区域光环境的影响[J]. 张雯,谢辉,张平,钟海霞,张付春,庄红梅,杨磊,徐叶挺,龚鹏,卢春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6)
[10]梨树冠层光分布特性与叶面积指数关系的研究[J]. 李丹,赵经华,洪明,马英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03)

硕士论文
[1]杏与粮棉间作系统内的光分布特征研究[D]. 包宛鑫.新疆农业大学 2011
[2]徐淮平原农林复合系统小气候效益研究[D]. 赵忠宝.南京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88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088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1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