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菌种退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8 18:25
对羊肚菌菌种退化机理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对正常羊肚菌菌种进行数次转接得到退化羊肚菌材料,将正常菌丝和退化菌丝分别用特定的染色试剂处理,观察菌丝清除活性氧的能力、线粒体膜电位高低变化和线粒体形态变化,从而探究菌种退化出现的原因。转接后的羊肚菌发生明显退化,正常菌丝经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itro blue tetrazolium,NBT)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淡蓝紫色,退化菌丝在一段时间后形成蓝紫色物质;正常菌丝经荧光染料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Mito-Tracker Red CMXRos)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红色荧光,而退化菌丝仅有微弱的红色荧光;经过荧光染料线粒体绿色荧光探针(Mito-Tracker Green)染色后的正常菌丝里有明显的线粒体亮斑,退化菌丝的线粒体则没有。试验初步明确羊肚菌菌丝退化的机理,为羊肚菌菌丝退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41(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羊肚菌第一代到第十五代部分菌丝生长状态
羊肚菌NBT染色结果见图2。为了检验菌丝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参考Lara-Ortiz等[16]所描述的NBT法对羊肚菌Mor 10和Mor 7正常菌种及退化菌种菌丝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进行定性测定,在显微镜下,用40倍镜观察染色后的玻片;结果显示,正常菌丝经NBT还原后仅仅出现颜色较淡的蓝紫色,而退化菌丝经NBT还原后呈现出明显的蓝紫色物质,说明了退化菌种清除活性氧的能力降低,正常菌种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大于退化菌种。
为了比较Mor 10和Mor 7正常菌种及退化菌种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差异,根据Mito-Tracker Red CMXRos显现红色荧光的激发波长为579 nm,发射波长为599 nm,选择荧光滤光块转盘上的绿色荧光滤光块,比例尺代表100μm。经过线粒体膜电位依赖性荧光染料Mito-Tracker Red CMXRos对菌种Mor 10和Mor 7的菌丝染色后,将制作好的玻片放置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两种菌种的正常菌丝均能显示出荧光,而退化菌丝内则观察不到明显的荧光,该试验结果表明,正常菌种线粒体膜电位高于退化菌种。图3 羊肚菌线粒体膜电位染色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栽羊肚菌分子系统分析[J]. 兰阿峰,李勃,郭素芬,彭浩,刘璐,邓百万. 生物技术. 2019(01)
[2]我国羊肚菌的产业发展[J]. 倪淑君,张海峰. 北方园艺. 2019(02)
[3]城固县羊肚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挑战[J]. 薛亚红,杨哲.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9)
[4]羊肚菌营养素、功能成分和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 孙巧弟,张江萍,谢洋洋,闫文杰. 食品科学. 2019(05)
[5]牛肝菌、羊肚菌营养功能特性及利用价值浅析[J]. 顾可飞,李亚莉,刘海燕,周昌艳. 食品工业. 2018(05)
[6]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 于冬梅,尤文忠,张悦,王克瀚,郝家臣,彭庆涛. 辽宁林业科技. 2018(02)
[7]外源氨基酸的添加对恢复或预防丝状真菌退化的研究[J]. 马元伟,王荣,高强,刘敏祥,鲍大鹏,汪滢. 生物学杂志. 2017(02)
[8]羊肚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李文佳,田野,高昊,甄达明,董彩虹,钱正明. 菌物研究. 2017(02)
[9]羊肚菌分类、分布及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J]. 李渊. 山西农业科学. 2016(04)
[10]羊肚菌研究现状及保护利用[J]. 张立秋,李宏湛,张晓燕.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双孢蘑菇基质降解能力退化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D]. 陈美元.福建农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细胞器响应比率荧光探针的生物成像研究及非天然唾液酸的合成[D]. 赵虎.厦门大学 2017
[2]线粒体分裂调控因子drp-1对于线虫寿命的调节功能研究[D]. 周永方.杭州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88727
【文章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41(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羊肚菌第一代到第十五代部分菌丝生长状态
羊肚菌NBT染色结果见图2。为了检验菌丝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参考Lara-Ortiz等[16]所描述的NBT法对羊肚菌Mor 10和Mor 7正常菌种及退化菌种菌丝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进行定性测定,在显微镜下,用40倍镜观察染色后的玻片;结果显示,正常菌丝经NBT还原后仅仅出现颜色较淡的蓝紫色,而退化菌丝经NBT还原后呈现出明显的蓝紫色物质,说明了退化菌种清除活性氧的能力降低,正常菌种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大于退化菌种。
为了比较Mor 10和Mor 7正常菌种及退化菌种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差异,根据Mito-Tracker Red CMXRos显现红色荧光的激发波长为579 nm,发射波长为599 nm,选择荧光滤光块转盘上的绿色荧光滤光块,比例尺代表100μm。经过线粒体膜电位依赖性荧光染料Mito-Tracker Red CMXRos对菌种Mor 10和Mor 7的菌丝染色后,将制作好的玻片放置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两种菌种的正常菌丝均能显示出荧光,而退化菌丝内则观察不到明显的荧光,该试验结果表明,正常菌种线粒体膜电位高于退化菌种。图3 羊肚菌线粒体膜电位染色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栽羊肚菌分子系统分析[J]. 兰阿峰,李勃,郭素芬,彭浩,刘璐,邓百万. 生物技术. 2019(01)
[2]我国羊肚菌的产业发展[J]. 倪淑君,张海峰. 北方园艺. 2019(02)
[3]城固县羊肚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挑战[J]. 薛亚红,杨哲.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9)
[4]羊肚菌营养素、功能成分和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 孙巧弟,张江萍,谢洋洋,闫文杰. 食品科学. 2019(05)
[5]牛肝菌、羊肚菌营养功能特性及利用价值浅析[J]. 顾可飞,李亚莉,刘海燕,周昌艳. 食品工业. 2018(05)
[6]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 于冬梅,尤文忠,张悦,王克瀚,郝家臣,彭庆涛. 辽宁林业科技. 2018(02)
[7]外源氨基酸的添加对恢复或预防丝状真菌退化的研究[J]. 马元伟,王荣,高强,刘敏祥,鲍大鹏,汪滢. 生物学杂志. 2017(02)
[8]羊肚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李文佳,田野,高昊,甄达明,董彩虹,钱正明. 菌物研究. 2017(02)
[9]羊肚菌分类、分布及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J]. 李渊. 山西农业科学. 2016(04)
[10]羊肚菌研究现状及保护利用[J]. 张立秋,李宏湛,张晓燕.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双孢蘑菇基质降解能力退化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D]. 陈美元.福建农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细胞器响应比率荧光探针的生物成像研究及非天然唾液酸的合成[D]. 赵虎.厦门大学 2017
[2]线粒体分裂调控因子drp-1对于线虫寿命的调节功能研究[D]. 周永方.杭州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88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0887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