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玉米/甘蓝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评价
发布时间:2021-03-27 23:56
为了筛选出玉米和甘蓝套种的最佳比例,完善套种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理论依据,根据玉米套种甘蓝的田间试验数据,在进行产量性状和经济效益比较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套种模式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甘蓝不同套种模式的综合效益主要由玉米产量性状、甘蓝产量性状和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3个方面决定;不同套种模式的综合比较结果为处理3>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5,即:处理3(玉米密度67500株/hm2,甘蓝密度60000株/hm2)套种模式下,玉米、甘蓝的产量分别为12150、80242.5 kg/hm2,总产值为83634.0元/hm2的,效益高于其他处理,田间配置最合理,是最佳组合模式。该研究优化了种植模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文章来源】:农学学报. 2020,10(05)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套种模式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套种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2.4 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评价
2.4.1 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
2.4.2 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评价由于指标的量纲不同,因此对试验数据标准化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大豆带状种植中套作高光效玉米窄行穂位叶光合特性对弱光胁迫的响应[J]. 任永福,陈国鹏,蒲甜,陈诚,曾瑾汐,彭霄,马艳玮,杨文钰,王小春. 作物学报. 2019(05)
[2]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J]. 芮孔明. 河南农业. 2019(05)
[3]晋北地区玉米/蔬菜不同套作模式效益分析[J]. 王彧超,李洪,王瑞军,郗小倩,王梦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18(28)
[4]高寒区玉米套种高菜田间配置模式研究[J]. 李洪,李梦蛟,王彧超,王瑞军,张旭丽. 作物杂志. 2017(06)
[5]新开垦土壤上构建玉米/蚕豆-根瘤菌高效固氮模式[J]. 梅沛沛,王平,李隆,张轩,桂林国,黄建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1)
[6]不同油桐套种模式对农作物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杜洋文,曾祥福,邓先珍,向相来,李双龙.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3)
[7]玉米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生物量、根系伤流及养分的影响[J]. 杨峰,娄莹,刘沁林,范元芳,刘卫国,雍太文,王小春,杨文钰. 中国农业科学. 2016(20)
[8]鲜食糯玉米与花生间作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J]. 秦燕,赵永康,杨洪,杨震,杨进,李兰. 贵州农业科学. 2016(06)
[9]以玉米为主的作物间套作模式效果研究进展[J]. 王心星,荣湘民,张玉平,刘强,谢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15(09)
[10]基于SPSS下主成分分析中若干问题的总结[J]. 俞文强,朱春华.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博士论文
[1]长期间套作下作物生产力、稳定性和土壤肥力研究[D]. 李小飞.中国农业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马铃薯/玉米套作品种配置效应研究[D]. 杨庆飞.西南大学 2015
[2]河套灌区小麦套种玉米节水高产生理基础研究[D]. 韩开明.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04474
【文章来源】:农学学报. 2020,10(05)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套种模式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套种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2.4 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评价
2.4.1 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
2.4.2 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评价由于指标的量纲不同,因此对试验数据标准化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大豆带状种植中套作高光效玉米窄行穂位叶光合特性对弱光胁迫的响应[J]. 任永福,陈国鹏,蒲甜,陈诚,曾瑾汐,彭霄,马艳玮,杨文钰,王小春. 作物学报. 2019(05)
[2]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J]. 芮孔明. 河南农业. 2019(05)
[3]晋北地区玉米/蔬菜不同套作模式效益分析[J]. 王彧超,李洪,王瑞军,郗小倩,王梦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18(28)
[4]高寒区玉米套种高菜田间配置模式研究[J]. 李洪,李梦蛟,王彧超,王瑞军,张旭丽. 作物杂志. 2017(06)
[5]新开垦土壤上构建玉米/蚕豆-根瘤菌高效固氮模式[J]. 梅沛沛,王平,李隆,张轩,桂林国,黄建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1)
[6]不同油桐套种模式对农作物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杜洋文,曾祥福,邓先珍,向相来,李双龙.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3)
[7]玉米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生物量、根系伤流及养分的影响[J]. 杨峰,娄莹,刘沁林,范元芳,刘卫国,雍太文,王小春,杨文钰. 中国农业科学. 2016(20)
[8]鲜食糯玉米与花生间作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J]. 秦燕,赵永康,杨洪,杨震,杨进,李兰. 贵州农业科学. 2016(06)
[9]以玉米为主的作物间套作模式效果研究进展[J]. 王心星,荣湘民,张玉平,刘强,谢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15(09)
[10]基于SPSS下主成分分析中若干问题的总结[J]. 俞文强,朱春华.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博士论文
[1]长期间套作下作物生产力、稳定性和土壤肥力研究[D]. 李小飞.中国农业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马铃薯/玉米套作品种配置效应研究[D]. 杨庆飞.西南大学 2015
[2]河套灌区小麦套种玉米节水高产生理基础研究[D]. 韩开明.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04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1044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