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介导的椪柑原生质体再生能力差异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9 02:24
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技术为柑橘遗传育种工作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它已成为柑橘砧木及接穗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目前,柑橘原生质体主要由愈伤组织和叶片分离而来,但只有来于前者的原生质体能持续分裂并再生,而叶肉原生质体目前还不能单独用于柑橘遗传改良。迄今,这两种类型原生质体再生能力差异的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活性氧(ROS)引起的氧化胁迫可能是造成不可再生型原生质体再生难的原因,然而另一方面ROS作为信号分子,对原生质体再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抑制其产生会导致原生质体不可分裂再生。基于此,本论文以椪柑愈伤组织和叶片为起始材料,采用荧光标记法分析了ROS在椪柑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中的动态变化,同时通过NADPH氧化酶特异性抑制剂DPI和过氧化物酶抑制剂NaN3处理探究了其ROS的来源;分析了NADPH氧化酶基因家族成员在碰柑原生质体分离培养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克隆了一个特异表达的NADPH氧化酶基因( Crrboh10);构建了Crrboh10的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获得了转基因愈伤组织,并测定了碰柑转基因愈伤组织和非转基因愈伤组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H202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
1.1 植物活性氧的研究进展
1.1.1 活性氧产生
1.1.2 植物细胞中活性氧的生理作用研究
1.2 植物NADPH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质膜NADPH氧化酶的概述
1.2.2 植物NADPH氧化酶基因结构特点
1.2.3 植物NADPH氧化酶的功能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椪柑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过程中活性氧动态变化及来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中ROS的亚细胞定位与时空变化研究
2.2.2 抑制剂对ROS亚细胞定位与时空变化影响的研究
2.3 讨论
第三章 NADPH氧化酶基因家族特异性表达分析及椪柑Crrboh10基因克隆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椪柑体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过程中NADPH氧化酶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3.2.2 椪柑Crrboh10基因克隆与生物学信息分析
3.2.3 椪柑Crrboh10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椪柑Crrboh10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椪柑Crrboh10基因PCR扩增
4.2.2 椪柑Crrboh10基因及表达载体质粒的酶切反应
4.2.3 椪柑Crrboh10重组质粒的PCR、酶切验证及转化
4.2.4 椪柑Crrboh10农杆菌表达载体的验证
4.2.5 卡那霉素(Kan)、潮霉素(Hyg)有效选择压的确定
4.2.6 筛选抗性愈伤组织
4.2.7 转基因植株GUS染色验证和PCR检测
4.2.8 转基因愈伤组织生理指标的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Rboh基因功能及其活性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 刘秋圆,贺浩华,胡丽芳. 生物技术通报. 2013(11)
[2]OsRboh基因家族在水稻免疫应答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J]. 李业,陈银华,吴家和,何朝族. 生物工程学报. 2011(11)
[3]辣椒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基因(NADPH)在辣椒中的遗传转化及其抗病性鉴定[J]. 包良帅,巩振辉,柴贵贤,李大伟.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1(01)
[4]植物NADPH氧化酶研究进展[J]. 丁坤峰,谭晓荣. 生命科学. 2010(08)
[5]紫外线灭活的原生质体作为饲养层培养柑橘原生质体的研究[J]. 徐小勇,刘继红. 江苏农业科学. 2009(06)
[6]水分胁迫诱导玉米Zm rboh基因表达及ABA在其中的作用[J]. 赵宇,蒋明义,张阿英,林凡.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03)
[7]ABA在植物细胞抗氧化防护过程中的作用[J]. 许树成,丁海东,鲁锐,石犇,马芳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8]水分胁迫积累的ABA诱导抗氧化防护系统的信号级联[J]. 胡秀丽,刘瑞侠,毛训甲. 西北植物学报. 2007(05)
[9]NaCl对小麦根质膜NADPH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杨颖丽,安黎哲,张立新. 西北植物学报. 2006(12)
[10]活性氧:从毒性分子到信号分子——活性氧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及其信号转导途径[J]. 景亚武,易静,高飞,汤雪明.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3(04)
博士论文
[1]灵芝基因沉默体系的建立及NADPH氧化酶基因家族功能分析[D]. 穆大帅.南京农业大学 2013
[2]玉米(Zea mays L.)NADPH氧化酶基因克隆、表达特性及功能研究[D]. 林凡.南京农业大学 2008
[3]烟草NADPH氧化酶在Na~+、Cu~(2+)胁迫中的活性变化及其作用[D]. 于中连.中国农业大学 2005
[4]植物质膜NADPH氧化酶参与ABA和镍离子诱导的活性氧积累[D]. 郝福顺.中国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06714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
1.1 植物活性氧的研究进展
1.1.1 活性氧产生
1.1.2 植物细胞中活性氧的生理作用研究
1.2 植物NADPH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质膜NADPH氧化酶的概述
1.2.2 植物NADPH氧化酶基因结构特点
1.2.3 植物NADPH氧化酶的功能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椪柑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过程中活性氧动态变化及来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中ROS的亚细胞定位与时空变化研究
2.2.2 抑制剂对ROS亚细胞定位与时空变化影响的研究
2.3 讨论
第三章 NADPH氧化酶基因家族特异性表达分析及椪柑Crrboh10基因克隆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椪柑体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过程中NADPH氧化酶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3.2.2 椪柑Crrboh10基因克隆与生物学信息分析
3.2.3 椪柑Crrboh10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椪柑Crrboh10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椪柑Crrboh10基因PCR扩增
4.2.2 椪柑Crrboh10基因及表达载体质粒的酶切反应
4.2.3 椪柑Crrboh10重组质粒的PCR、酶切验证及转化
4.2.4 椪柑Crrboh10农杆菌表达载体的验证
4.2.5 卡那霉素(Kan)、潮霉素(Hyg)有效选择压的确定
4.2.6 筛选抗性愈伤组织
4.2.7 转基因植株GUS染色验证和PCR检测
4.2.8 转基因愈伤组织生理指标的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Rboh基因功能及其活性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 刘秋圆,贺浩华,胡丽芳. 生物技术通报. 2013(11)
[2]OsRboh基因家族在水稻免疫应答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J]. 李业,陈银华,吴家和,何朝族. 生物工程学报. 2011(11)
[3]辣椒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基因(NADPH)在辣椒中的遗传转化及其抗病性鉴定[J]. 包良帅,巩振辉,柴贵贤,李大伟.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1(01)
[4]植物NADPH氧化酶研究进展[J]. 丁坤峰,谭晓荣. 生命科学. 2010(08)
[5]紫外线灭活的原生质体作为饲养层培养柑橘原生质体的研究[J]. 徐小勇,刘继红. 江苏农业科学. 2009(06)
[6]水分胁迫诱导玉米Zm rboh基因表达及ABA在其中的作用[J]. 赵宇,蒋明义,张阿英,林凡.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03)
[7]ABA在植物细胞抗氧化防护过程中的作用[J]. 许树成,丁海东,鲁锐,石犇,马芳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8]水分胁迫积累的ABA诱导抗氧化防护系统的信号级联[J]. 胡秀丽,刘瑞侠,毛训甲. 西北植物学报. 2007(05)
[9]NaCl对小麦根质膜NADPH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杨颖丽,安黎哲,张立新. 西北植物学报. 2006(12)
[10]活性氧:从毒性分子到信号分子——活性氧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及其信号转导途径[J]. 景亚武,易静,高飞,汤雪明.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3(04)
博士论文
[1]灵芝基因沉默体系的建立及NADPH氧化酶基因家族功能分析[D]. 穆大帅.南京农业大学 2013
[2]玉米(Zea mays L.)NADPH氧化酶基因克隆、表达特性及功能研究[D]. 林凡.南京农业大学 2008
[3]烟草NADPH氧化酶在Na~+、Cu~(2+)胁迫中的活性变化及其作用[D]. 于中连.中国农业大学 2005
[4]植物质膜NADPH氧化酶参与ABA和镍离子诱导的活性氧积累[D]. 郝福顺.中国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06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10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