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期对设施菜薹商品性和生产周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01 12:19
以菜薹早熟类型品种矮脚45天、中熟类型品种苏薹2号、中迟熟类型品种油绿702和迟熟类型品种冬薹为试验材料,每月穴盘育苗1次,4叶龄定植于大棚。重点观测主薹质量(衡量商品性的重要指标)和生产周期等指标,结果表明:菜薹产品要具备基本的商品性和合适的生产周期,2月下旬至4月下旬可以播种与冬薹熟性相似的迟熟类型品种,4月下旬至5月下旬可以播种与油绿702熟性相似的中迟熟类型品种,5月下旬至9月上旬可以播种与苏薹2号熟性相似的中熟类型品种,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可以播种与油绿702熟性相似的中迟熟类型品种,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可以播种与冬薹熟性相似的迟熟类型品种,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所有参试类型品种的商品性均欠佳而不适合播种。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学报. 2020,32(05)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播种期对设施菜薹生产周期的影响
生产周期是关系到菜薹生产成本和菜地利用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熟性菜薹生产周期的年变化如图2所示,除了迟熟品种冬薹由于夏季长时间不抽薹没有获取数据以外,其他熟性材料的生产周期年变化基本上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规律。高峰出现在11月中旬的播种批次,低谷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播种批次,与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有紧密的联系。在1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70 d)>油绿702(65 d)>苏薹2号(61 d)>矮脚45天(60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10 d,不同类型间相差不大;在2月下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65 d)>油绿702(58 d)>苏薹2号(56 d)>矮脚45天(55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10 d,不同类型间相差不大;在3月下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58 d)>油绿702(52 d)>苏薹2号(45 d)>矮脚45天(44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14 d,不同类型间相差较大;在4月下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65 d)>油绿702(57 d)>苏薹2号(40 d)>矮脚45天(38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27 d,不同类型间相差很大;在5月下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油绿702(58 d)>苏薹2号(50 d)>矮脚45天(45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13 d,不同类型间相差较大;在6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油绿702(57 d)>苏薹2号(55 d)>矮脚45天(50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7 d,不同类型间相差较小;在7月下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油绿702(60 d)>苏薹2号(57 d)>矮脚45天(51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9 d,不同类型间相差不大;在8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油绿702(59 d)>苏薹2号(56 d)>矮脚45天(53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6 d,不同类型间相差较小;在9月上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油绿702(63 d)>苏薹2号(58 d)>矮脚45天(54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9 d,不同类型间相差不大;在10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80 d)>油绿702(67 d)>苏薹2号(63 d)>矮脚45天(58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17 d,不同类型间相差很大;在11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105 d)>油绿702(92 d)>苏薹2号(90 d)>矮脚45天(83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22 d,不同类型间相差很大;在12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92 d)>油绿702(78 d)>苏薹2号(72 d)>矮脚45天(70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22 d,不同类型间相差很大。可见,同一播期下不同类型菜薹的生产周期相差有时较大有时较小,生产上还需要结合主薹质量等指标慎重选择,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菜心种质资源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J]. 史卫东,陈振东,农贵雄,罗海玲,康红卫,韦爱培. 江西农业学报. 2019(09)
[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菜心营养品质判定[J]. 原远,李光光,郑岩松,乔燕春,周贤玉,张华,雷建军. 南方农业学报. 2018(08)
[3]生菜—普通白菜—芹菜—菜薹一年多熟高效栽培模式[J]. 潘复生,彭顺和,席兰萍. 中国蔬菜. 2016(05)
[4]广东菜心周年种植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J]. 翟志宏,林镇国,陈慧华,陈卓煌.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3)
[5]早熟菜心种质夏秋季的表型性状[J]. 佘旭东,刘凤军,徐君,李军,牟建梅,张国芹,徐遥.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2)
[6]菜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范勇新,罗妙明,彭维,林文美.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5)
本文编号:3113322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学报. 2020,32(05)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播种期对设施菜薹生产周期的影响
生产周期是关系到菜薹生产成本和菜地利用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熟性菜薹生产周期的年变化如图2所示,除了迟熟品种冬薹由于夏季长时间不抽薹没有获取数据以外,其他熟性材料的生产周期年变化基本上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规律。高峰出现在11月中旬的播种批次,低谷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播种批次,与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有紧密的联系。在1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70 d)>油绿702(65 d)>苏薹2号(61 d)>矮脚45天(60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10 d,不同类型间相差不大;在2月下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65 d)>油绿702(58 d)>苏薹2号(56 d)>矮脚45天(55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10 d,不同类型间相差不大;在3月下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58 d)>油绿702(52 d)>苏薹2号(45 d)>矮脚45天(44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14 d,不同类型间相差较大;在4月下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65 d)>油绿702(57 d)>苏薹2号(40 d)>矮脚45天(38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27 d,不同类型间相差很大;在5月下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油绿702(58 d)>苏薹2号(50 d)>矮脚45天(45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13 d,不同类型间相差较大;在6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油绿702(57 d)>苏薹2号(55 d)>矮脚45天(50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7 d,不同类型间相差较小;在7月下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油绿702(60 d)>苏薹2号(57 d)>矮脚45天(51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9 d,不同类型间相差不大;在8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油绿702(59 d)>苏薹2号(56 d)>矮脚45天(53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6 d,不同类型间相差较小;在9月上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油绿702(63 d)>苏薹2号(58 d)>矮脚45天(54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9 d,不同类型间相差不大;在10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80 d)>油绿702(67 d)>苏薹2号(63 d)>矮脚45天(58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17 d,不同类型间相差很大;在11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105 d)>油绿702(92 d)>苏薹2号(90 d)>矮脚45天(83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22 d,不同类型间相差很大;在12月中旬播种的生产周期表现为冬薹(92 d)>油绿702(78 d)>苏薹2号(72 d)>矮脚45天(70 d),呈现熟性越早生产周期越短的趋势,极差22 d,不同类型间相差很大。可见,同一播期下不同类型菜薹的生产周期相差有时较大有时较小,生产上还需要结合主薹质量等指标慎重选择,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菜心种质资源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J]. 史卫东,陈振东,农贵雄,罗海玲,康红卫,韦爱培. 江西农业学报. 2019(09)
[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菜心营养品质判定[J]. 原远,李光光,郑岩松,乔燕春,周贤玉,张华,雷建军. 南方农业学报. 2018(08)
[3]生菜—普通白菜—芹菜—菜薹一年多熟高效栽培模式[J]. 潘复生,彭顺和,席兰萍. 中国蔬菜. 2016(05)
[4]广东菜心周年种植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J]. 翟志宏,林镇国,陈慧华,陈卓煌.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3)
[5]早熟菜心种质夏秋季的表型性状[J]. 佘旭东,刘凤军,徐君,李军,牟建梅,张国芹,徐遥.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2)
[6]菜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范勇新,罗妙明,彭维,林文美.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5)
本文编号:3113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11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