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有效原种的配方和品种筛选
发布时间:2021-06-06 23:30
将生产中用到的两个金耳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将不同配方培养基中的菌丝、子实体生长状况进行对比,挑选出更适宜大规模生产的金耳品种,并探究麦麸在金耳有效原种制备中的必要性。研究结果显示,金耳1号菌丝较金耳2号更粗壮,长势更好,菌丝满瓶速度更快,子实体形态更好,更适合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品种进行推广,且添加麦麸的配方更适合金耳1号原种生长。
【文章来源】:生物灾害科学. 2020,43(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金耳在不同培养基配方中的萌发状况
培养12 d后,金耳1号在配方1和配方2的培养基中菌丝都长满瓶。培养13 d后,金耳2号满瓶。金耳1号和金耳2号菌丝均在配方1培养基中生长更旺盛,形成多个小原基,配方2中菌丝较弱,没有形成小原基,见图2。培养60 d后,金耳1号和金耳2号均长出成熟的子实体,金耳1号子实体形态更好,金耳2号实体形态稍差。金耳1号在配方1中子实体形态较配方2中更好,金耳2号子实体在配方1和配方2中形态无明显差别,见图3。
培养60 d后,金耳1号和金耳2号均长出成熟的子实体,金耳1号子实体形态更好,金耳2号实体形态稍差。金耳1号在配方1中子实体形态较配方2中更好,金耳2号子实体在配方1和配方2中形态无明显差别,见图3。将金耳原种放在4℃菌种保藏室储存2个月后,金耳1号形态和颜色依旧完好,金耳2号子实体开始老化,有变色、萎缩的现象,见图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耳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何容,罗晓莉,李建英,张微思. 食药用菌. 2019(01)
[2]金耳菌丝体多糖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 张雯,赵旌旌,王捷思,朱兴磊,张敏,瞿伟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0(01)
[3]金耳菌丝体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J]. 张雯,瞿伟菁,张晓玲,邓云霞,褚书地. 营养学报. 2004(04)
[4]金耳菌丝体多糖对小鼠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J]. 汪虹,瞿伟菁,褚书地,李明娟,田翠平. 营养学报. 2002(04)
[5]金耳浓缩液对小鼠免疫活性的影响[J]. 李秀花,杨莉莉,祝寿芬.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03)
[6]金耳发酵液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 王金华,薛宝云,戴宝强,林淑芳,吴志刚,兰江丽,陈敏,戴如琴,屠国瑞. 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7(05)
[7]金耳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状况[J]. 刘正南,郑淑芳. 中国食用菌. 1995(01)
[8]金耳子实体结构特性的初步订正[J]. 刘正南,郑淑芳. 食用菌. 1994(05)
[9]金耳的生物学性状研究[J]. 郑淑芳,刘正南. 食用菌. 1987(02)
[10]金耳人工栽培研究[J]. 郑淑芳,刘平,汪欣. 食用菌. 1985(02)
博士论文
[1]金耳生药学和发酵产物活性的研究[D]. 刘春卉.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15365
【文章来源】:生物灾害科学. 2020,43(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金耳在不同培养基配方中的萌发状况
培养12 d后,金耳1号在配方1和配方2的培养基中菌丝都长满瓶。培养13 d后,金耳2号满瓶。金耳1号和金耳2号菌丝均在配方1培养基中生长更旺盛,形成多个小原基,配方2中菌丝较弱,没有形成小原基,见图2。培养60 d后,金耳1号和金耳2号均长出成熟的子实体,金耳1号子实体形态更好,金耳2号实体形态稍差。金耳1号在配方1中子实体形态较配方2中更好,金耳2号子实体在配方1和配方2中形态无明显差别,见图3。
培养60 d后,金耳1号和金耳2号均长出成熟的子实体,金耳1号子实体形态更好,金耳2号实体形态稍差。金耳1号在配方1中子实体形态较配方2中更好,金耳2号子实体在配方1和配方2中形态无明显差别,见图3。将金耳原种放在4℃菌种保藏室储存2个月后,金耳1号形态和颜色依旧完好,金耳2号子实体开始老化,有变色、萎缩的现象,见图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耳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何容,罗晓莉,李建英,张微思. 食药用菌. 2019(01)
[2]金耳菌丝体多糖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 张雯,赵旌旌,王捷思,朱兴磊,张敏,瞿伟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0(01)
[3]金耳菌丝体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J]. 张雯,瞿伟菁,张晓玲,邓云霞,褚书地. 营养学报. 2004(04)
[4]金耳菌丝体多糖对小鼠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J]. 汪虹,瞿伟菁,褚书地,李明娟,田翠平. 营养学报. 2002(04)
[5]金耳浓缩液对小鼠免疫活性的影响[J]. 李秀花,杨莉莉,祝寿芬.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03)
[6]金耳发酵液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 王金华,薛宝云,戴宝强,林淑芳,吴志刚,兰江丽,陈敏,戴如琴,屠国瑞. 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7(05)
[7]金耳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状况[J]. 刘正南,郑淑芳. 中国食用菌. 1995(01)
[8]金耳子实体结构特性的初步订正[J]. 刘正南,郑淑芳. 食用菌. 1994(05)
[9]金耳的生物学性状研究[J]. 郑淑芳,刘正南. 食用菌. 1987(02)
[10]金耳人工栽培研究[J]. 郑淑芳,刘平,汪欣. 食用菌. 1985(02)
博士论文
[1]金耳生药学和发酵产物活性的研究[D]. 刘春卉.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15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215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