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重茬豌豆幼苗对接种复合根瘤菌的生理响应

发布时间:2021-06-29 07:01
  重茬障碍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在豆科作物种植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以‘定豌8号’和‘陇豌6号’为供试材料,以豌豆根瘤菌‘ACCC15657、ACCC15735’和苜蓿根瘤菌‘Da99’为微生物材料,通过盆栽重茬种植,分析接种不同根瘤菌对豌豆苗的地上部生物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重茬种植的‘陇豌6号’幼苗中,较不接菌重茬对照,接种单一根瘤菌‘ACCC15735’ MDA含量显著降低,接种复合2种菌‘ACCC15657+ACCC15735’地上部生物量、SOD、POD及CAT活性和Pro含量显著提高,接种复合3种菌‘Da99+ACCC15657+ACCC15735’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在重茬种植的‘定豌8号’幼苗中,较不接菌重茬对照,接种复合2种菌‘ACCC15657+ACCC15735’POD活性与MDA含量显著降低,SOD活性与Pro含量显著增加,接种复合3种菌‘Da99+ACCC15657+ACCC15735’地上部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和CAT活性显著提... 

【文章来源】:草业学报. 2020,29(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重茬豌豆幼苗对接种复合根瘤菌的生理响应


豌豆幼苗地上部生物量的变化

豌豆,幼苗,可溶性,重茬


如图3所示,在不接菌条件下,陇豌6号幼苗CK1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CK(P<0.05);单一菌种的处理下,B处理的2个品种豌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CK和CK1(P<0.05);2种菌的混合处理中,A+C处理的陇豌6号幼苗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A+B与CK(P<0.05),但与CK1、B+C处理无显著差异,同时其含量显著低于B处理(P<0.05);在定豌8号中,B+C处理的豌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同时较B处理增加了8.09%,且差异显著(P<0.05); A+B+C处理的2种豌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CK、CK1、接种单一菌种和2个菌的混合菌种(P<0.05)。由此得出,重茬种植抑制了豌豆幼苗中可溶性糖的积累,接种根瘤菌提高了重茬种植下豌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其中接种复合菌种Da99+ACCC15657+ACCC15735显著提高了2个豌豆品种重茬种植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图3 豌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幼苗,豌豆,可溶性


豌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物连作障碍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苏一诺,李孟滕,陈西文,曲善民.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09)
[2]作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J]. 耿贵,杨瑞瑞,於丽华,吕春华,李任任,王宇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19(10)
[3]高寒区轮作模式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及药材产量的影响[J]. 袁洪超,郭凤霞,陈垣,白刚,梁伟.  草业学报. 2018(10)
[4]半夏连作障碍效应及生理机制研究[J]. 安艳,杨丹,李鑫,晋小军.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7)
[5]不同有机物料对连作大豆根际土壤线虫的影响[J]. 王笃超,吴景贵,李建明.  土壤学报. 2018(02)
[6]不同有机物料对连作大豆土壤养分含量及生物性状的影响[J]. 王笃超,吴景贵,李建明.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3)
[7]厌氧土壤灭菌法对西瓜连作土壤性质的影响[J]. 周开胜.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2)
[8]玫瑰黄链霉菌防治番茄连作障碍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 张艳杰,杨淑,陈英化,沈凤英,乔丹娜,李亚宁,刘大群.  西北农业学报. 2014(08)
[9]长期连作对大豆根际土壤镰孢菌种群的影响[J]. 魏巍,许艳丽,朱琳,张思佳,李淑娴.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2)
[10]酸性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对热研2号柱花草产量及含氮量的影响[J]. 张洁,董荣书,黄艳霞,郇恒福,刘国道.  热带生物学报. 2012(03)

博士论文
[1]大豆连作条件下的根际细菌与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王晋莉.中国农业大学 2014
[2]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对干旱及盐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D]. 杨培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环境和生长延缓剂对黄瓜和番茄穴盘幼苗生长的影响[D]. 李瑞.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根瘤菌-苜蓿共生体系对铜污染的生理响应及土壤修复[D]. 刘玉清.武汉理工大学 2017
[3]根瘤菌与促生菌复合接种对大豆生长和土壤生态效应的影响[D]. 刘丽.山东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55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255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3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