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对辣椒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及防病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3 06:18
辣椒炭疽病(hot pepper anthracnose)是辣椒上主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它由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目前,防治该病害的主要方法是化学防治,但杀菌剂长期单一连续使用易导致病菌产生抗性。本研究在室内开展了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不同配比对辣椒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及防病效果研究,旨在为寻找和研发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新型混合杀菌剂提供试验依据。首先,采集湖南长沙县榔梨辣椒炭疽病病果和病叶标样,用单孢分离法分离获得28个炭疽病菌株,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及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到有15个菌株为C. gloeosporioides(盘长孢状刺盘孢),9个菌株为C.capsici(辣椒刺盘孢),4个菌株为C. coccodes=C. nigrum(球刺盘孢),明确了引起该地区辣椒炭疽病主要是C. gloeosporioides,其次是C.capsici和C.coccodes。选用新型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以不同质量比混合物在室内对已鉴定出的C. gloeosporioides和C.capsici2种主要辣椒炭疽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速率法进行联...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辣椒炭疽病菌研究进展
1.1 辣椒炭疽病菌的病原物及危害症状
1.2 辣椒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1.2.1 生物学特性
1.2.2 炭疽菌的分类
1.3 病害发生规律
1.4 辣椒对炭疽病的抗病机制
1.5 辣椒品种抗病性鉴定方法
2 辣椒炭疽病的防治
2.1 选用、培育抗病品种
2.2 农业措施防治
2.3 采用药剂防治措施
3 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研究概况
3.1 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的结构与性质
3.2 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的抑菌作用机制
3.3 植物病原真菌的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抗性
3.4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辣椒炭疽菌的分子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菌株的分离培养
1.2.2 形态学特征鉴定
1.2.3 DNA提取
1.2.4 菌株的PCR扩增
1.2.5 测序以及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特点
2.2 PCR产物电泳
2.3 28个菌株的ITS测序
3 讨论
第三章 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对两种辣椒炭疽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辣椒炭疽病菌的培养
1.3.2 药剂浓度的配制
1.3.3 菌丝生长速率法
1.3.4 孢子萌发法
1.3.5 联合毒力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单剂及混合物对红色炭疽病菌联合毒力
2.1.1 对菌丝的联合毒力
2.1.2 对孢子萌发的联合毒力测定
2.1.3 对C-02-1菌株的菌丝和孢子增效系数的比较
2.2 供试单剂及混合物对C-01-1菌株联合毒力
2.2.1 对菌丝的联合毒力
2.2.2 对孢子萌发的联合毒力测定
2.2.3 对C-01-1菌株的菌丝和孢子增效系数的比较
3 讨论
第四章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药剂
1.3 实验方法
1.3.1 药剂配制
1.3.2 表面消毒
1.3.3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3.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吡唑醚菌酯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2.2 甲基硫菌灵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2.3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混合物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第五章 水杨羟肟酸对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增效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药剂
1.3 实验方法
1.3.1 药剂配制
1.3.2 培养基配置
1.3.3 辣椒炭疽病菌的培养
1.3.4 菌丝生长速率法
1.3.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吡唑醚菌酯与SHAM协同对两种辣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
2.2 甲基硫菌灵与SHAM协同对两种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
2.3 两种杀菌剂与SHAM协同对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4 可溶性蛋白
2.4.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
2.4.2 吡唑醚菌酯和SHAM协同对两种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2.4.3 甲基硫菌灵和SHAM协同对两种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1.1 辣椒炭疽菌的分子鉴定
1.2 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对两种辣椒炭疽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3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1.4 水杨羟肟酸对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增效作用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蔬菜种业发展战略研究[J]. 王立浩,方智远,杜永臣,徐东辉,张扬勇,杨丽梅,龚一帆,刘富中,庄飞云. 中国工程科学. 2016(01)
[2]“十二五”我国辣椒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王立浩,张正海,曹亚从,张宝玺. 中国蔬菜. 2016(01)
[3]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筛选试验总结[J]. 周海英. 农民致富之友. 2015(17)
[4]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对玉米的防病保健作用[J]. 于晓丽,王培松,巴信斌,王英姿.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5)
[5]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评价[J]. 黄世广,吴锦霞,乔德丰,朱惠龙. 世界农药. 2015(04)
[6]吡唑醚菌酯·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对甜橙采后青霉病的防治效果[J]. 宋晓兵,彭埃天,凌金锋,周娟,陈霞,程保平. 热带农业科学. 2015(08)
[7]70%甲基托布津WP等4种药剂对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试验![J]. 朱潇婷,朱敏华,林健. 中国蚕业. 2015(03)
[8]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香蕉叶斑病药效试验[J]. 黄美玲,黄阿兴. 中国热带农业. 2015(04)
[9]吡唑醚菌酯·氟环唑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 杨晓强,石磊,周益民,许鑫,钱曙光. 上海农业科技. 2015(04)
[10]48%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田间药效试验[J]. 刘利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4)
硕士论文
[1]醚菌酯和肟菌酯的作用机制、检测方法研究及其在柑橘中的残留规律[D]. 朱洁.中国计量学院 2013
[2]辣椒炭疽病菌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D]. 杨青.湖南农业大学 2012
[3]辣椒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有效药剂筛选[D]. 林琳.安徽农业大学 2011
[4]影响炭疽菌附着胞形成的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菌株C-D6的活性蛋白分离[D]. 张晓阳.江西农业大学 2011
[5]二元杀菌剂复配增效机理初探[D]. 毕秋艳.河北农业大学 2010
[6]新型strobilurins类杀菌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王文琴.华中师范大学 2009
[7]嘧菌酯对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的毒力及分子毒理学研究[D]. 金丽华.南京农业大学 2007
[8]不同寄主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辣椒抗性机制的研究[D]. 汪爱娥.安徽农业大学 2005
[9]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番茄灰霉病和辣椒炭疽病生物防治的研究[D]. 李华.四川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62043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辣椒炭疽病菌研究进展
1.1 辣椒炭疽病菌的病原物及危害症状
1.2 辣椒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1.2.1 生物学特性
1.2.2 炭疽菌的分类
1.3 病害发生规律
1.4 辣椒对炭疽病的抗病机制
1.5 辣椒品种抗病性鉴定方法
2 辣椒炭疽病的防治
2.1 选用、培育抗病品种
2.2 农业措施防治
2.3 采用药剂防治措施
3 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研究概况
3.1 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的结构与性质
3.2 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的抑菌作用机制
3.3 植物病原真菌的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抗性
3.4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辣椒炭疽菌的分子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菌株的分离培养
1.2.2 形态学特征鉴定
1.2.3 DNA提取
1.2.4 菌株的PCR扩增
1.2.5 测序以及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特点
2.2 PCR产物电泳
2.3 28个菌株的ITS测序
3 讨论
第三章 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对两种辣椒炭疽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辣椒炭疽病菌的培养
1.3.2 药剂浓度的配制
1.3.3 菌丝生长速率法
1.3.4 孢子萌发法
1.3.5 联合毒力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单剂及混合物对红色炭疽病菌联合毒力
2.1.1 对菌丝的联合毒力
2.1.2 对孢子萌发的联合毒力测定
2.1.3 对C-02-1菌株的菌丝和孢子增效系数的比较
2.2 供试单剂及混合物对C-01-1菌株联合毒力
2.2.1 对菌丝的联合毒力
2.2.2 对孢子萌发的联合毒力测定
2.2.3 对C-01-1菌株的菌丝和孢子增效系数的比较
3 讨论
第四章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药剂
1.3 实验方法
1.3.1 药剂配制
1.3.2 表面消毒
1.3.3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3.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吡唑醚菌酯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2.2 甲基硫菌灵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2.3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混合物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第五章 水杨羟肟酸对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增效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药剂
1.3 实验方法
1.3.1 药剂配制
1.3.2 培养基配置
1.3.3 辣椒炭疽病菌的培养
1.3.4 菌丝生长速率法
1.3.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吡唑醚菌酯与SHAM协同对两种辣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
2.2 甲基硫菌灵与SHAM协同对两种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
2.3 两种杀菌剂与SHAM协同对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4 可溶性蛋白
2.4.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
2.4.2 吡唑醚菌酯和SHAM协同对两种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2.4.3 甲基硫菌灵和SHAM协同对两种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1.1 辣椒炭疽菌的分子鉴定
1.2 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对两种辣椒炭疽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3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1.4 水杨羟肟酸对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增效作用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蔬菜种业发展战略研究[J]. 王立浩,方智远,杜永臣,徐东辉,张扬勇,杨丽梅,龚一帆,刘富中,庄飞云. 中国工程科学. 2016(01)
[2]“十二五”我国辣椒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王立浩,张正海,曹亚从,张宝玺. 中国蔬菜. 2016(01)
[3]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筛选试验总结[J]. 周海英. 农民致富之友. 2015(17)
[4]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对玉米的防病保健作用[J]. 于晓丽,王培松,巴信斌,王英姿.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5)
[5]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评价[J]. 黄世广,吴锦霞,乔德丰,朱惠龙. 世界农药. 2015(04)
[6]吡唑醚菌酯·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对甜橙采后青霉病的防治效果[J]. 宋晓兵,彭埃天,凌金锋,周娟,陈霞,程保平. 热带农业科学. 2015(08)
[7]70%甲基托布津WP等4种药剂对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试验![J]. 朱潇婷,朱敏华,林健. 中国蚕业. 2015(03)
[8]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香蕉叶斑病药效试验[J]. 黄美玲,黄阿兴. 中国热带农业. 2015(04)
[9]吡唑醚菌酯·氟环唑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 杨晓强,石磊,周益民,许鑫,钱曙光. 上海农业科技. 2015(04)
[10]48%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田间药效试验[J]. 刘利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4)
硕士论文
[1]醚菌酯和肟菌酯的作用机制、检测方法研究及其在柑橘中的残留规律[D]. 朱洁.中国计量学院 2013
[2]辣椒炭疽病菌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D]. 杨青.湖南农业大学 2012
[3]辣椒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有效药剂筛选[D]. 林琳.安徽农业大学 2011
[4]影响炭疽菌附着胞形成的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菌株C-D6的活性蛋白分离[D]. 张晓阳.江西农业大学 2011
[5]二元杀菌剂复配增效机理初探[D]. 毕秋艳.河北农业大学 2010
[6]新型strobilurins类杀菌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王文琴.华中师范大学 2009
[7]嘧菌酯对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的毒力及分子毒理学研究[D]. 金丽华.南京农业大学 2007
[8]不同寄主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辣椒抗性机制的研究[D]. 汪爱娥.安徽农业大学 2005
[9]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番茄灰霉病和辣椒炭疽病生物防治的研究[D]. 李华.四川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62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26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