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柑橘中性神经酰胺酶基因NCER2在丛枝菌根共生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22:25
  柑橘根系根毛稀少,主要依靠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菌根来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丛枝菌根共生还能够提高柑橘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抵抗能力,因此研究柑橘菌根共生形成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前期转录组研究发现柑橘常用砧木枳的神经酰胺酶基因CsNCER2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显著上调表达,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丛枝菌根共生。本课题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启动子-GUS,RNAi等技术手段研究CsNCER2基因及其苜蓿同源基因MtNCER2在丛枝菌根共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为下一步柑橘菌根功能研究奠定基础。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NCER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sNCER2在进化树中与苜蓿等菌根植物的同源基因聚在同一分支上,且该分支上没有非菌根植物,表明该菌根植物特异分支可能与菌根共生相关。不同植物的NCER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植物中NCER的GDVSPN六肽功能结构域在进化上是高度保守的。而菌根植物特异分支中的NCER蛋白中该保守结构域的丝氨酸位点发生了改变,推测保守位点的改变可能影响了NCER的部分功能,使菌根植物特异分支中的NCER蛋白区别于非特异分支的NCER蛋白,从而在菌根共生中发挥作用。2...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柑橘中性神经酰胺酶基因NCER2在丛枝菌根共生中的作用研究


丛枝菌根共生形成过程(Choietal2018)

系统进化分析,神经酰胺酶,家族,植物


柑橘中性神经酰胺酶基因 NCER2 在丛枝菌根共生中的作用研究与菌根共生过程。由于与 Medtr3g079190 序列相似度最高的拟南芥(At2g38010)和水稻(Os01g43520)基因为已报道的中性神经酰胺酶编码基因(Yu et al 2011;刘润华等 2009),Cs2g26960和Medtr3g079190可能也属于中性神经酰胺酶NCER(NeutralCeramidase),因此本研究分别将甜橙和蒺藜苜蓿的中性神经酰胺酶暂时命名为CsNCER 和 MtNCER。

多重序列,氨基酸,基因,拟南芥


27NCER 基因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A. 保守序列中氨基酸出现的相对频率;B. 不同植物比对。从上往下物种依次为:琴叶拟南芥、模式植物拟南芥、芜菁、甜菜、小芥、西瓜、番草莓、栽培苹果、桃、葡萄、大豆、蒺藜苜蓿、马铃薯、水稻、玉米。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of NCER from different species. A. relative frequency ance in conserved sequences; B. amino acid sequence alignment of NCER in different plant species.bottom:Arabidopsis lyrata, Arabidopsis thaliana, Brassica rapa, Beta vulgaris, Thellungiella parvs, Carica papaya, Citrus sinensis, Fragaria vesca, Malus domestica, Prunus persica, Vitis vinifera, Medicago truncatula, Solanum tuberosum, Oryza sativa, Zea may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FAAH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 张伟,杨明,刘云.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17(06)
[2]柑橘丛枝菌根的研究新进展[J]. 吴强盛,邹英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02)
[3]柑橘丛枝菌根形态结构观察[J]. 吴强盛,夏仁学.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0(02)
[4]拟南芥神经酰胺酶基因对氧化胁迫的响应[J]. 刘润华,江文波,余迪求.  云南植物研究. 2009(04)
[5]AM真菌种间差异对枳壳苗营养生长及矿质含量的影响[J]. 王春华,杨晓红,李东彦,于桂宝,秦琴.  中国农学通报. 2006(12)
[6]柑橘丛枝菌根发育状况田间调查[J]. 吴强盛,周开兵,夏仁学,黄仁华,胡利明.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4(02)

硕士论文
[1]拟南芥神经酰胺酶基因的功能分析[D]. 刘润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009



本文编号:3350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350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1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