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糙苏属三种野生植物引种驯化

发布时间:2021-08-30 20:03
  本试验以我国原产糙苏属三种野生观赏植物(尖齿糙苏、串铃草、草原糙苏)为试验和观察对象,分别对其植株在萌芽期、展叶、新梢生长期、开花期,果熟期等物候因子进行观察,并与同时期北京的温度因子相联系,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糙苏属三种植物种子繁殖生物学研究,找到糙苏属三种植物的最适萌发条件,为三种野生植物在驯化应用过程中的种苗繁殖做技术储备;开展三种糙苏植物的耐旱性研究,分析其在干旱条件下的不同生理变化,为三种植物的推广提供服务。结果如下:1.通过糙苏属三种植物物候期和温度因子相联系,得出了糙苏属三种植物不同物候期的平均温度,总结得出植株花期温度在20℃后,界限温度为10℃,北京天气的极端高温为38℃,极端低温为-10℃;通过与五日平均温度法得到的平均温度了解到,在北京地区,2017年糙苏属三种植物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的起始日期为3月27号,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的终止日期为10月25号。2.通过糙苏属三种植物种子休眠与萌发试验得出:(1)糙苏属三种植物种子含水量在8%-10%之间,含水量:串铃草>草原糙苏>尖齿糙苏。(2)草原糙苏种子存在较深的休眠,尖齿糙苏和串... 

【文章来源】: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糙苏属三种野生植物引种驯化


糙苏属三种植物种子(第一行为尖齿糙苏、第二行为串铃草、第三行为草原糙苏)

糙苏,种子含水量


第三章 糙苏属三种种子休眠与萌发子含水量结果与分析 3-1 中可以看出,糙苏属植物三种种子自然风干后种子含水量比%以下,说明这糙苏属植物三种种子的耐储藏性好,种子内新陈代谢强,在长时间保存后仍能具有很强的种子活力;三种糙苏种子的含,含水量在 8%-10%之间,且尖齿糙苏与草原糙苏种子含水量基本这两种种子的种子形态相近有关;糙苏属植物三种种子的含水量由依次为串铃草>草原糙苏>尖齿糙苏,而这刚好与引种地的降雨量

曲线,糙苏,种子吸水,曲线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活种子吸水可分三个阶段:吸胀吸水阶段、缓慢吸水阶段和生长吸水阶段。胀吸水阶段是吸水时种子质量急剧增加的物理过程。这一时期,无论种子是否眠,是否具有活力,均可以吸水。从图 3-2 来看,糙苏属三种植物种子的吸水段大致为 0-12 h。缓慢吸水阶段是吸水的停滞期,其吸水暂停或者速度变慢。休眠种子在此过程中代谢活动加速进行,并进入吸水第三阶段即生长吸水阶,而休眠种子或死种子,停留在第二阶段的状态,没有核酸及蛋白质等的合成。据三种糙苏种子的吸水曲线可以看出,这 3 种糙苏种子中草原糙苏基本停滞在子吸水的第二阶段,后续没有出现水分吸收急剧增加的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草原糙苏种子存在较深的休眠;尖齿糙苏和串铃草在缓慢吸水段后进入了生长吸水阶段,但吸水增加量较少,结合后续的种子萌发试验说明齿糙苏和串铃草存在较浅的休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4种植物激素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J]. 张洁,孙亚莉,李梦露.  山西农业科学. 2018(06)
[2]西红柿漂浮育苗技术[J]. 万丽英,陈乃春.  现代园艺. 2016(23)
[3]滇产糙苏属3种药用植物的ITS及matK分子鉴别[J]. 符德欢,朱高倩,蒲星宇,王丽,周培军,戚育芳,李学芳.  中药材. 2016(07)
[4]有机肥料中有机质含量虚高原因探讨[J]. 高向东,王琼.  甘肃农业. 2014(14)
[5]糙苏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 刘普,邓瑞雪,段宏泉,尹卫平.  中国中药杂志. 2009(07)
[6]浅谈园林植物物候期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J]. 石雅琴,乌兰娜.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9(01)
[7]糙苏属植物苷类活性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邓瑞雪,李军波,刘普,尹卫平.  海峡药学. 2009(01)
[8]糙苏叶子挥发油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J]. 田光辉,刘存芳,赖普辉,赵桦.  食品工业科技. 2008(05)
[9]经济作物种子破除休眠及快速发芽的几种方法[J]. 胡慧颖,胡容,徐青.  现代园艺. 2008(05)
[10]医用糙苏籽中挥发油的提取与成份分析[J]. 黄汉,陈逸生,佘子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06)

硕士论文
[1]块根糙苏种子繁殖及干旱胁迫对其的影响[D]. 刘雪莹.东北林业大学 2012
[2]五种园林地被植物抗旱性初步研究[D]. 李云霞.甘肃农业大学 2009
[3]金银花新品种的引进及适应性研究[D]. 赵秀芳.山东农业大学 2008
[4]天祝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四种植物抗旱性研究[D]. 宋宇鹏.甘肃农业大学 2008
[5]美国黄松引种气候适生区区划研究[D]. 潘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73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373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8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