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瓜种子休眠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5 20:20
利用超强休眠冬瓜自交系(KF-4-3)和浅休眠节瓜自交系(GF-7-1-1)进行杂交和回交,得到P1、P2、F1、F2、BC1、BC2共6个世代,并在同一隔离网室中进行常规田间栽培。雌花授粉后45 d采收老熟果实,后熟60 d取种子进行标准发芽试验。P1、P2、F1的发芽率分别为71.77%、7.48%、45.18%,F1遗传偏向于P1,F2、BC1、BC2等4个世代表现为偏正态多峰分布,表明节瓜种子休眠属于数量性状遗传;通过遗传模型的检验得出节瓜种子休眠性状符合加性-显性的遗传模型,中亲值[m]=39.63,加性效应[d]=20.03,显性效应[h]=19.55。
【文章来源】:种子. 2020,39(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种子休眠性的鉴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6个世代种子发芽率的次数分布
2.2 遗传模型的检验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水二次浸种处理节瓜种子打破休眠试验初报[J]. 邓彩联,林锦英,谢伟平,乔燕春,谭雪. 热带农业科学. 2018(03)
[2]黄瓜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J]. 唐慧珣,司龙亭. 园艺学报. 2013(03)
[3]杜梨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酶活性变化[J]. 李军霞,吴翠云. 北方园艺. 2011(11)
[4]瓜类蔬菜种子休眠与萌发研究进展[J]. 刘政国,龙明华. 长江蔬菜. 2008(05)
[5]节瓜种子休眠机理初探[J]. 黄玉户,张国仕,李凯清. 广西农学报. 2006(05)
[6]玉米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J]. 兰海,高世斌,樊庆琦,曹墨菊,唐祈林,潘光堂,荣廷昭. 作物学报. 2006(10)
[7]变温及GA3处理对辽东楤木种子解除休眠过程中代谢调控的影响[J]. 宁伟,范文丽,李宏博,刘延吉,葛晓光. 园艺学报. 2006(03)
[8]水稻种子休眠性基因座的定位和分析[J]. 江玲,张文伟,翟虎渠,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05(04)
[9]我国节瓜育种研究的进程及展望[J]. 彭庆务,陈清华,何晓明,谢大森. 广东农业科学. 2004(06)
[10]提高节瓜种子发芽力的种子处理技术的研究[J]. 刘政国,秦荣耀. 种子. 2002(05)
本文编号:3386024
【文章来源】:种子. 2020,39(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种子休眠性的鉴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6个世代种子发芽率的次数分布
2.2 遗传模型的检验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水二次浸种处理节瓜种子打破休眠试验初报[J]. 邓彩联,林锦英,谢伟平,乔燕春,谭雪. 热带农业科学. 2018(03)
[2]黄瓜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J]. 唐慧珣,司龙亭. 园艺学报. 2013(03)
[3]杜梨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酶活性变化[J]. 李军霞,吴翠云. 北方园艺. 2011(11)
[4]瓜类蔬菜种子休眠与萌发研究进展[J]. 刘政国,龙明华. 长江蔬菜. 2008(05)
[5]节瓜种子休眠机理初探[J]. 黄玉户,张国仕,李凯清. 广西农学报. 2006(05)
[6]玉米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J]. 兰海,高世斌,樊庆琦,曹墨菊,唐祈林,潘光堂,荣廷昭. 作物学报. 2006(10)
[7]变温及GA3处理对辽东楤木种子解除休眠过程中代谢调控的影响[J]. 宁伟,范文丽,李宏博,刘延吉,葛晓光. 园艺学报. 2006(03)
[8]水稻种子休眠性基因座的定位和分析[J]. 江玲,张文伟,翟虎渠,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05(04)
[9]我国节瓜育种研究的进程及展望[J]. 彭庆务,陈清华,何晓明,谢大森. 广东农业科学. 2004(06)
[10]提高节瓜种子发芽力的种子处理技术的研究[J]. 刘政国,秦荣耀. 种子. 2002(05)
本文编号:3386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38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