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杏树小蠹虫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调查
发布时间:2021-10-14 16:42
杏作为新疆特色林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对于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态环境也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以小蠹虫为主的钻蛀性害虫大面积发生:10年生以上的挂果园平均危害率19.4%,个别危害率达32%,最高死亡率12.6%,给新疆杏树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作者对吐鲁番地区的杏树小蠹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用形态学鉴定法对该地区杏树小蠹虫进行了鉴定,初步明确了吐鲁番地区杏树小蠹虫的种类;调查树体不同方位和部位上的发生情况,掌握其危害特点及规律;运用聚集度指标法,确定小蠹虫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得出最为合理的抽样调查方法和抽样数;室内研究天敌对小蠹虫的控制作用,为实现小蠹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1)采集杏树小蠹虫标本,由北京林业大学李镇宇教授鉴定,得出吐鲁番杏树小蠹虫种类有: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 Mur.)、皱小蠹(S.rugulosus Ratzeburg)、小蠹属(S.sp.)、以及枝小蠹属(Ernoporus sp.)。对各小蠹虫的形态学、坑道及生物学特性做了详细的描述,以期为将来准确鉴定小蠹虫种类(未鉴定到种的2种)提供...
【文章来源】: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 2-1 多毛小蠹虫成虫 图 2-2 多毛小蠹虫坑道Fig. 2-1 Scolytus seulensis. adult Fig. 2-2 Scolytus seulensis. tunnels成虫:体长 2.0~3.5 mm,宽 1.0~1.7 mm,平均体长 2.5 mm,宽 1.2 mm褐色;鞘翅表面有光泽,比前胸背板长,上有明显刻点组成的条纹,被有少量前胸背板和鞘翅黄褐色,鞘翅中部有黑褐色黄带,深色部分沿翅缝自中带向翅前腹部腹面急剧收缩,第 l 与第 l 腹板构成钝角腹面。在第 2 腹板中央两性均有为重要特征。雄虫第 7 背板无大刚毛,如图 2-1。卵:卵圆形,直径 0.6~0.7 mm,乳白色,孵化前色加深。幼虫:老龄体长 4~5.4 mm,宽 1.8~2.2 mm,胸部较粗。体色乳白至淡口器棕色,体态在休眠时呈“C”字状。蛹:裸蛹,长 3.8~4.0 mm,体乳白或乳黄色,半透明,随蛹的发育,复渐加深,接近羽化时变成黑褐色。母坑道:单纵坑,长 2.0~7.5 mm,宽 0.15~0.3 mm,交配室位于母坑道下
图 2-1 多毛小蠹虫成虫 图 2-2 多毛小蠹虫坑道Fig. 2-1 Scolytus seulensis. adult Fig. 2-2 Scolytus seulensis. tunnels成虫:体长 2.0~3.5 mm,宽 1.0~1.7 mm,平均体长 2.5 mm,宽 1.2 mm褐色;鞘翅表面有光泽,比前胸背板长,上有明显刻点组成的条纹,被有少量前胸背板和鞘翅黄褐色,鞘翅中部有黑褐色黄带,深色部分沿翅缝自中带向翅前腹部腹面急剧收缩,第 l 与第 l 腹板构成钝角腹面。在第 2 腹板中央两性均有为重要特征。雄虫第 7 背板无大刚毛,如图 2-1。卵:卵圆形,直径 0.6~0.7 mm,乳白色,孵化前色加深。幼虫:老龄体长 4~5.4 mm,宽 1.8~2.2 mm,胸部较粗。体色乳白至淡口器棕色,体态在休眠时呈“C”字状。蛹:裸蛹,长 3.8~4.0 mm,体乳白或乳黄色,半透明,随蛹的发育,复渐加深,接近羽化时变成黑褐色。母坑道:单纵坑,长 2.0~7.5 mm,宽 0.15~0.3 mm,交配室位于母坑道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巩留树上干杏农产品地理标志种植技术规范[J]. 刘廷,郝丽娜,魏立强. 基层农技推广. 2017(02)
[2]新疆南部特色林果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张伟燕,师庆东,张毓涛,杨健,王安隆. 干旱区研究. 2017(01)
[3]南疆生态绿化和林果业发展[J]. 湛志勇. 中国科技信息. 2016(23)
[4]提升新疆柯坪特色林果生产路径的几点建议[J]. 艾海提·艾力.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6(11)
[5]杏园脐腹小蠹空间分布型及易受害寄主生长性状研究[J]. 朱晓锋,徐兵强,阿布都克尤木·卡德尔,宋博,张青文,杨森. 植物保护. 2016(05)
[6]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麦红吸浆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理论抽样数[J]. 高贺,韩宪琪,冯安荣,成卫宁. 应用昆虫学报. 2016(05)
[7]库车县经济林资源现状分析[J]. 任双,娜迪提,刘鹏. 新疆林业. 2016(04)
[8]杏树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J]. 覃建国. 国土绿化. 2015(07)
[9]杏树营养物质含量与多毛小蠹危害关系的分析[J]. 杨璐,朱晓锋,朱苗苗,李宏.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2)
[10]短毛切梢小蠹蛀干成虫空间分布型[J]. 万岭梅,罗凤敏,童清,戴永军,贾平,刘悦. 四川林业科技. 2014(05)
博士论文
[1]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对针叶树小蠹种群的调控效果研究[D]. 谢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几种蔷薇科植物挥发物对多毛小蠹虫化学通讯影响的研究[D]. 任龙.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多毛小蠹和皱小蠹生物学特性及诱捕技术研究[D]. 隋学良.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入侵性小蠹科(昆虫纲:鞘翅目)昆虫的鉴定[D]. 孙秀玲.北京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36487
【文章来源】: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 2-1 多毛小蠹虫成虫 图 2-2 多毛小蠹虫坑道Fig. 2-1 Scolytus seulensis. adult Fig. 2-2 Scolytus seulensis. tunnels成虫:体长 2.0~3.5 mm,宽 1.0~1.7 mm,平均体长 2.5 mm,宽 1.2 mm褐色;鞘翅表面有光泽,比前胸背板长,上有明显刻点组成的条纹,被有少量前胸背板和鞘翅黄褐色,鞘翅中部有黑褐色黄带,深色部分沿翅缝自中带向翅前腹部腹面急剧收缩,第 l 与第 l 腹板构成钝角腹面。在第 2 腹板中央两性均有为重要特征。雄虫第 7 背板无大刚毛,如图 2-1。卵:卵圆形,直径 0.6~0.7 mm,乳白色,孵化前色加深。幼虫:老龄体长 4~5.4 mm,宽 1.8~2.2 mm,胸部较粗。体色乳白至淡口器棕色,体态在休眠时呈“C”字状。蛹:裸蛹,长 3.8~4.0 mm,体乳白或乳黄色,半透明,随蛹的发育,复渐加深,接近羽化时变成黑褐色。母坑道:单纵坑,长 2.0~7.5 mm,宽 0.15~0.3 mm,交配室位于母坑道下
图 2-1 多毛小蠹虫成虫 图 2-2 多毛小蠹虫坑道Fig. 2-1 Scolytus seulensis. adult Fig. 2-2 Scolytus seulensis. tunnels成虫:体长 2.0~3.5 mm,宽 1.0~1.7 mm,平均体长 2.5 mm,宽 1.2 mm褐色;鞘翅表面有光泽,比前胸背板长,上有明显刻点组成的条纹,被有少量前胸背板和鞘翅黄褐色,鞘翅中部有黑褐色黄带,深色部分沿翅缝自中带向翅前腹部腹面急剧收缩,第 l 与第 l 腹板构成钝角腹面。在第 2 腹板中央两性均有为重要特征。雄虫第 7 背板无大刚毛,如图 2-1。卵:卵圆形,直径 0.6~0.7 mm,乳白色,孵化前色加深。幼虫:老龄体长 4~5.4 mm,宽 1.8~2.2 mm,胸部较粗。体色乳白至淡口器棕色,体态在休眠时呈“C”字状。蛹:裸蛹,长 3.8~4.0 mm,体乳白或乳黄色,半透明,随蛹的发育,复渐加深,接近羽化时变成黑褐色。母坑道:单纵坑,长 2.0~7.5 mm,宽 0.15~0.3 mm,交配室位于母坑道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巩留树上干杏农产品地理标志种植技术规范[J]. 刘廷,郝丽娜,魏立强. 基层农技推广. 2017(02)
[2]新疆南部特色林果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张伟燕,师庆东,张毓涛,杨健,王安隆. 干旱区研究. 2017(01)
[3]南疆生态绿化和林果业发展[J]. 湛志勇. 中国科技信息. 2016(23)
[4]提升新疆柯坪特色林果生产路径的几点建议[J]. 艾海提·艾力.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6(11)
[5]杏园脐腹小蠹空间分布型及易受害寄主生长性状研究[J]. 朱晓锋,徐兵强,阿布都克尤木·卡德尔,宋博,张青文,杨森. 植物保护. 2016(05)
[6]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麦红吸浆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理论抽样数[J]. 高贺,韩宪琪,冯安荣,成卫宁. 应用昆虫学报. 2016(05)
[7]库车县经济林资源现状分析[J]. 任双,娜迪提,刘鹏. 新疆林业. 2016(04)
[8]杏树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J]. 覃建国. 国土绿化. 2015(07)
[9]杏树营养物质含量与多毛小蠹危害关系的分析[J]. 杨璐,朱晓锋,朱苗苗,李宏.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2)
[10]短毛切梢小蠹蛀干成虫空间分布型[J]. 万岭梅,罗凤敏,童清,戴永军,贾平,刘悦. 四川林业科技. 2014(05)
博士论文
[1]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对针叶树小蠹种群的调控效果研究[D]. 谢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几种蔷薇科植物挥发物对多毛小蠹虫化学通讯影响的研究[D]. 任龙.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多毛小蠹和皱小蠹生物学特性及诱捕技术研究[D]. 隋学良.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入侵性小蠹科(昆虫纲:鞘翅目)昆虫的鉴定[D]. 孙秀玲.北京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36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43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