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莼菜考察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6 01:04
对我国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野生资源和栽培品种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湖南、江西、云南、黑龙江等地的莼菜居群进行了考察和收集,对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已保存的6个栽培品种及采集到的6个野生居群27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卷叶颜色、叶背面颜色、叶片大小等表型性状上,莼菜野生居群较栽培品种多样性更为丰富,分子水平分析也表明莼菜核苷酸多样性较为丰富(π=0.3456),野生居群的核苷酸多样性(π=0.3386)高于栽培品种(π=0.2916)。野生莼菜居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Fst=0.2654),居群内遗传变异(76.99%)大于居群间变异(23.01%),居群内变异是野生莼菜的主要变异来源;莼菜栽培品种与野生居群遗传分化较小(Fst=0.0674),说明目前莼菜栽培品种人工驯化程度较低。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莽山的2个莼菜居群在聚类树中单独聚为一类,且与其他居群遗传差异较大。
【文章来源】: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21(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莼菜野生居群考察收集现场
所有莼菜资源叶正面颜色均为绿色,而莼菜野生资源和栽培品种叶背面颜色均有绿色、红色、深红色和边缘红色中间绿色4种(图2)。莼菜叶柄颜色有淡紫红色和绿色2种。野生莼菜中,叶柄淡紫红色的资源占比16.7%,绿色资源占比83.3%。栽培品种中,叶柄淡紫红色资源占比40%,绿色资源占比60%。就花瓣颜色而言,仅野生资源中上东莼菜为橘红色,其余均为紫红色。2.2.2 数量性状
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319,355个高质量SNP位点,利用最小临近法构建了33份莼菜聚类树,结果如图3所示。33个莼菜样品被分为2个类群。第Ⅰ群包括莽山浪畔湖莼菜和莽山拐湖莼菜2个居群,该群的2个居群样品混聚一个群中,表明两居群间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第Ⅱ群又分成3个亚群,命名为II-1、II-2和II-3。其中II-1、II-2均为栽培莼菜,II-3均为野生莼菜。II-1包括太湖红叶莼菜、太湖绿叶莼菜和石柱黄水莼菜;II-2包括西湖莼菜、苏州莼菜和利川莼菜;II-3包括除莽山野生莼菜之外的所有其他野生莼菜居群,包括茶陵湖里湿地莼菜、上东莼菜、龙虎山莼菜和兴国莼菜。来自同一野生莼菜居群的样本均聚在一起,表明居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度较高。莼菜栽培品种与4个野生居群聚在1个群中,说明莼菜栽培品种与它们亲缘关系较近,可能由它们驯化而来。2.4.2主成分(PCA)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大产区莼菜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 刘朝贵,李小孟,须建,邵坤,聂和平,马根燕.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0)
[2]江浙莼菜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J]. 张光富,高邦权. 湖泊科学. 2008(05)
[3]中国北部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地史分布与生态适应[J]. 于丹. 植物研究. 1991(04)
本文编号:3571403
【文章来源】: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21(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莼菜野生居群考察收集现场
所有莼菜资源叶正面颜色均为绿色,而莼菜野生资源和栽培品种叶背面颜色均有绿色、红色、深红色和边缘红色中间绿色4种(图2)。莼菜叶柄颜色有淡紫红色和绿色2种。野生莼菜中,叶柄淡紫红色的资源占比16.7%,绿色资源占比83.3%。栽培品种中,叶柄淡紫红色资源占比40%,绿色资源占比60%。就花瓣颜色而言,仅野生资源中上东莼菜为橘红色,其余均为紫红色。2.2.2 数量性状
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319,355个高质量SNP位点,利用最小临近法构建了33份莼菜聚类树,结果如图3所示。33个莼菜样品被分为2个类群。第Ⅰ群包括莽山浪畔湖莼菜和莽山拐湖莼菜2个居群,该群的2个居群样品混聚一个群中,表明两居群间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第Ⅱ群又分成3个亚群,命名为II-1、II-2和II-3。其中II-1、II-2均为栽培莼菜,II-3均为野生莼菜。II-1包括太湖红叶莼菜、太湖绿叶莼菜和石柱黄水莼菜;II-2包括西湖莼菜、苏州莼菜和利川莼菜;II-3包括除莽山野生莼菜之外的所有其他野生莼菜居群,包括茶陵湖里湿地莼菜、上东莼菜、龙虎山莼菜和兴国莼菜。来自同一野生莼菜居群的样本均聚在一起,表明居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度较高。莼菜栽培品种与4个野生居群聚在1个群中,说明莼菜栽培品种与它们亲缘关系较近,可能由它们驯化而来。2.4.2主成分(PCA)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大产区莼菜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 刘朝贵,李小孟,须建,邵坤,聂和平,马根燕.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0)
[2]江浙莼菜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J]. 张光富,高邦权. 湖泊科学. 2008(05)
[3]中国北部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地史分布与生态适应[J]. 于丹. 植物研究. 1991(04)
本文编号:3571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5714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