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菌瘤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2 01:00
金针菇菌瘤病是一类新型的食用菌细菌性病害,危害极大,严重时可使80%以上栽培袋侵染,导致原基形成受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产业影响。2010年,该类病害最先在中国四川红原、夹金山、松潘等反季节栽培地区发现。此后,在四川、河南、湖北等地的工厂化栽培中也有出现。目前,关于该类病害未曾有相关的描述及病原菌的报道,其防治措施更是缺乏。因此,本研究分别在四川红原、松潘等地金针菇菌瘤高发区采集7份样本,对该病害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鉴定,通过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了病原菌,筛选出抗病菌株和抑菌药剂,探究病原菌对其它食药用菌的影响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针菇菌瘤病的描述及病原物的分离。本研究采取田间观察、实验室接种的方式记录金针菇菌瘤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发现存在两种症状相似的病害,分别命名为“金针菇菌瘤病Ⅰ型”和“金针菇菌瘤病Ⅱ型”。Ⅰ型菌瘤排列致密,表面的颗粒体较小,菌瘤颜色较Ⅱ型深,有褐色液体产生,Ⅱ型菌瘤呈黄白色,有乳白色液体产生。采用NA培养基和PDA培养基对7份病样的培养基质表面菌瘤、病健交界处的栽培基质及内部栽培基质三个部位分别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共得到68株细菌...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丨不同部位的样品图片??(a,培养基质表面的菌瘤:b,病健交界处的栽培基质;c,内部栽培基质)??
是金针菇栽培技术不当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因此该病害又被种植菇农称为“子实体”。??随着病害的发生,突起的瘤状逐渐颜色加深,布满菌袋表面,严重阻碍原基的发生??和子实体的形成,菌瘤最终膨胀导致菌袋显著涨大,最终逐渐腐烂。菌瘤基部与金??针菇菌袋培养基质接触的地方,金针菇菌丝生长基本正常,未见明显影响(图2-2)。??图2-2金针菇菌瘤病发病特征(a、b,金针菇菌瘤病病症;c,发病部位的切面图)??Figure2-2?Symptoms?of?mushroom?tumor?in?F.velutipes.?(a,b.?Late?stage?of?mushroom?tumor?infection??showing?no?fruiting?bodies?formed.?C,Transverse?view?of?hypha)?bodies.)??菇棚内金针菇菌瘤病主要表现为两种,两种病害发病症状虽大体相似,然仍存??在诸多差异。如图2-3所示:1型菌瘤排列致密,表面的颗粒体较小,即菌瘤表面??相对光滑,质地相对柔软,发病过程中,菌瘤颜色较II型深,在病害发展过程中,??菌瘤颜色由灰白逐渐变至浅褐,并有褐色液体产生。n型菌瘤排列相对疏松,表面??颗粒体较大,即菌瘤表面相对粗糙,发病过程中,菌瘤颜色基本没有变化,一直保??持黄白色,一个月后,有乳白色液体产生。两种病害产生的菌瘤均无特殊气味。??11^??图2-3两种金针菇菌瘤病发病图(左,金针菇菌瘤病I型;右,金针菇菌瘤病II型)??Figure?2-3?Two?kinds?of?mushroom?tumor?in?F.velutipes?(left,?I?;?right,?II)??分菌结果分
1?0?4?2?1?14??HY6?10011?1?13??HY7?3?2?0?5?2?2?]?5??根据分离结果显示,得到的细菌株数明显多于真菌。除样品HY6外,其余6??份样品分离得到细菌均多于真菌,其中HY2样品,分离得到26株细菌和5株真菌,??数目相差最为悬殊。??此外,细菌在不同样品或同一样品不同部位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HY2??分离得到26株细菌,而HY6只得到一株。不同部位的细菌数目比较可得:菌瘤>??病健处>基质,如图2-4所示。真菌的数目与分布均无明显差异,且根据菌丝形态??和显微结构观察,7份样品的3个部位均分离得到金针菇菌丝,即29株真菌中有??21株为金针菇,且真菌杂菌仅分布于菌瘤和病健交界处,其中菌瘤上的杂菌数目要??多于病健交界处。??4.41%??30.88%??■?B麵处??64-71%?基质??图2-4病害样品不同部位的细菌分布??Figure?2.4?Distribution?of?bacteria?in?different?position?of?disease?samples??4讨论??病原物的分离对病害的研究至关重要。在不明病原类型的情况下,通常使用普??通常见的培养基进行细菌或真菌病原物的分离。本实验通过NA和PDA培养基对7??份样品的三个部位进行了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分离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细菌数目??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鱼源乳酸菌的分离及药敏试验[J]. 何亚婷,曾小群,孙杨赢,邵兴锋,潘道东. 中国食品学报. 2015(10)
[2]MBR工艺处理螺旋霉素制药废水过程中抗生素耐药菌与抗性基因的研究[J]. 覃彩霞,张俊亚,佟娟,申佩弘,魏源送. 生态毒理学报. 2015(05)
[3]三种生物源农药对平菇双翅目害虫的药效试验[J]. 宋爽,刘宇,王兰青,王守现,许峰,黄晨阳. 食用菌. 2015(05)
[4]《植病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赵艳琴,张冬梅,张丽娟,于秀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5]抗生素药敏试验国际标准比较[J]. 李璐璐,骆延波,胡明,齐静,吴聪明,汪洋,刘玉庆. 家禽科学. 2014(09)
[6]浅谈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细菌病害的防治[J]. 吴振琴,李峰. 食用菌. 2013(06)
[7]一种金针菇新病害病原菌的鉴定[J]. 赵肖静,石延霞,谢学文,李宝聚. 食用菌. 2013(05)
[8]毛木耳油疤病综合防控技术[J]. 彭卫红,叶小金,苗人云,唐杰,周洁,谭伟,黄忠乾,甘炳成,郑林用.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04)
[9]基于免培养技术的食用菌病害微生物rDNA测序及初步分析[J]. 高能,姚强,宫志远,郭立忠,万鲁长,任鹏飞,韩建东,黄春燕.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6)
[10]毛木耳油疤病病原菌的生长条件研究[J]. 彭卫红,叶小金,王勇,谢丽源,唐杰,黄忠乾,甘炳成,杨志荣,孙群.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博士论文
[1]金针菇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及其纳米制剂研究[D]. 易承学.江苏大学 2012
[2]食用菌致病木霉的鉴定、致病机理及防治研究[D]. 吴小平.福建农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致犊牛脑炎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 许丹丹.石河子大学 2015
[2]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环境调查与金针菇绵腐病的生物防治[D]. 刘青海.南京农业大学 2013
[3]平菇褐斑病品种抗病性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D]. 黄军平.华中农业大学 2012
[4]毛木耳油疤病病原物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D]. 孙婕.华中农业大学 2012
[5]食用菌害虫优势种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D]. 穆洪雁.山东农业大学 2012
[6]食用菌厉眼蕈蚊生防菌苏云金杆菌的筛选及毒力测定[D]. 张丽.福建农林大学 2011
[7]食用菌病害的调查与新病害病原鉴定研究[D]. 王晶.沈阳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01273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丨不同部位的样品图片??(a,培养基质表面的菌瘤:b,病健交界处的栽培基质;c,内部栽培基质)??
是金针菇栽培技术不当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因此该病害又被种植菇农称为“子实体”。??随着病害的发生,突起的瘤状逐渐颜色加深,布满菌袋表面,严重阻碍原基的发生??和子实体的形成,菌瘤最终膨胀导致菌袋显著涨大,最终逐渐腐烂。菌瘤基部与金??针菇菌袋培养基质接触的地方,金针菇菌丝生长基本正常,未见明显影响(图2-2)。??图2-2金针菇菌瘤病发病特征(a、b,金针菇菌瘤病病症;c,发病部位的切面图)??Figure2-2?Symptoms?of?mushroom?tumor?in?F.velutipes.?(a,b.?Late?stage?of?mushroom?tumor?infection??showing?no?fruiting?bodies?formed.?C,Transverse?view?of?hypha)?bodies.)??菇棚内金针菇菌瘤病主要表现为两种,两种病害发病症状虽大体相似,然仍存??在诸多差异。如图2-3所示:1型菌瘤排列致密,表面的颗粒体较小,即菌瘤表面??相对光滑,质地相对柔软,发病过程中,菌瘤颜色较II型深,在病害发展过程中,??菌瘤颜色由灰白逐渐变至浅褐,并有褐色液体产生。n型菌瘤排列相对疏松,表面??颗粒体较大,即菌瘤表面相对粗糙,发病过程中,菌瘤颜色基本没有变化,一直保??持黄白色,一个月后,有乳白色液体产生。两种病害产生的菌瘤均无特殊气味。??11^??图2-3两种金针菇菌瘤病发病图(左,金针菇菌瘤病I型;右,金针菇菌瘤病II型)??Figure?2-3?Two?kinds?of?mushroom?tumor?in?F.velutipes?(left,?I?;?right,?II)??分菌结果分
1?0?4?2?1?14??HY6?10011?1?13??HY7?3?2?0?5?2?2?]?5??根据分离结果显示,得到的细菌株数明显多于真菌。除样品HY6外,其余6??份样品分离得到细菌均多于真菌,其中HY2样品,分离得到26株细菌和5株真菌,??数目相差最为悬殊。??此外,细菌在不同样品或同一样品不同部位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HY2??分离得到26株细菌,而HY6只得到一株。不同部位的细菌数目比较可得:菌瘤>??病健处>基质,如图2-4所示。真菌的数目与分布均无明显差异,且根据菌丝形态??和显微结构观察,7份样品的3个部位均分离得到金针菇菌丝,即29株真菌中有??21株为金针菇,且真菌杂菌仅分布于菌瘤和病健交界处,其中菌瘤上的杂菌数目要??多于病健交界处。??4.41%??30.88%??■?B麵处??64-71%?基质??图2-4病害样品不同部位的细菌分布??Figure?2.4?Distribution?of?bacteria?in?different?position?of?disease?samples??4讨论??病原物的分离对病害的研究至关重要。在不明病原类型的情况下,通常使用普??通常见的培养基进行细菌或真菌病原物的分离。本实验通过NA和PDA培养基对7??份样品的三个部位进行了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分离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细菌数目??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鱼源乳酸菌的分离及药敏试验[J]. 何亚婷,曾小群,孙杨赢,邵兴锋,潘道东. 中国食品学报. 2015(10)
[2]MBR工艺处理螺旋霉素制药废水过程中抗生素耐药菌与抗性基因的研究[J]. 覃彩霞,张俊亚,佟娟,申佩弘,魏源送. 生态毒理学报. 2015(05)
[3]三种生物源农药对平菇双翅目害虫的药效试验[J]. 宋爽,刘宇,王兰青,王守现,许峰,黄晨阳. 食用菌. 2015(05)
[4]《植病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赵艳琴,张冬梅,张丽娟,于秀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5]抗生素药敏试验国际标准比较[J]. 李璐璐,骆延波,胡明,齐静,吴聪明,汪洋,刘玉庆. 家禽科学. 2014(09)
[6]浅谈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细菌病害的防治[J]. 吴振琴,李峰. 食用菌. 2013(06)
[7]一种金针菇新病害病原菌的鉴定[J]. 赵肖静,石延霞,谢学文,李宝聚. 食用菌. 2013(05)
[8]毛木耳油疤病综合防控技术[J]. 彭卫红,叶小金,苗人云,唐杰,周洁,谭伟,黄忠乾,甘炳成,郑林用.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04)
[9]基于免培养技术的食用菌病害微生物rDNA测序及初步分析[J]. 高能,姚强,宫志远,郭立忠,万鲁长,任鹏飞,韩建东,黄春燕.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6)
[10]毛木耳油疤病病原菌的生长条件研究[J]. 彭卫红,叶小金,王勇,谢丽源,唐杰,黄忠乾,甘炳成,杨志荣,孙群.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博士论文
[1]金针菇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及其纳米制剂研究[D]. 易承学.江苏大学 2012
[2]食用菌致病木霉的鉴定、致病机理及防治研究[D]. 吴小平.福建农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致犊牛脑炎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 许丹丹.石河子大学 2015
[2]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环境调查与金针菇绵腐病的生物防治[D]. 刘青海.南京农业大学 2013
[3]平菇褐斑病品种抗病性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D]. 黄军平.华中农业大学 2012
[4]毛木耳油疤病病原物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D]. 孙婕.华中农业大学 2012
[5]食用菌害虫优势种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D]. 穆洪雁.山东农业大学 2012
[6]食用菌厉眼蕈蚊生防菌苏云金杆菌的筛选及毒力测定[D]. 张丽.福建农林大学 2011
[7]食用菌病害的调查与新病害病原鉴定研究[D]. 王晶.沈阳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01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60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