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玉米芯基质预处理方式对猴头菌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19 07:17
以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种"RT22"为材料,研究玉米芯替代木屑作为基质对猴头菌菌丝及子实体生理特性的影响。将猴头菌接种到不同预处理方式的玉米芯培养料上培养,测定其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重量及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玉米芯中,秸秆发酵剂处理的子实体干重和菌丝生长速度两个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发酵剂处理可以提高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漆酶的活性;发酵处理可以提高菌丝分泌羧甲基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玉米芯基质碳氮比在32∶1~41∶1之间,猴头菌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文章来源】: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0,32(04)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母种制备
1.2.2 原种制备
1.2.3 玉米芯基质栽培种制备
1.2.4 出菇期管理
1.3 指标测定
1.3.1 猴头菌生长指标测定
1.3.2 玉米废弃物培养料碳氮养分及胞外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2.1.1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2.1.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菌丝长满袋天数的影响
2.1.3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子实体干重的影响
2.1.4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子实体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2.1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纤维酶活性的影响
2.2.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淀粉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2.2.3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木质素酶活性的影响
2.2.4 胞外酶活性与菌丝生长速度及子实体干重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食用菌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 张妍,黄晨阳,高巍. 菌物研究. 2019(04)
[2]食用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李永江,张盼,张晓辉,张莹莹,宋俊乔,卢道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4)
[3]大庆市城市森林公园乔木林生物量及碳储量估算[J]. 王宁,富丰珍,程浩天,张有利,王孟雪,焦峰,肖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9(03)
[4]猴头菇的营养药用价值及产品研究现状[J]. 张微思,何容,李建英,刘绍雄,邰丽梅.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8(01)
[5]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菌MYB3和YB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白冰,李光春.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7(03)
[6]拉肖皂苷—C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周蒙,张存莉.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7(02)
[7]粉红粘帚霉对玉米茎基腐病的抑菌防病作用[J]. 杨蕊,郎剑锋,陆宁海,石明旺.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8]双孢蘑菇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J]. 郭亚萍,张国庆,陈青君,杨凯.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4(05)
[9]食用菌凝集素的特征与功能[J]. 蒋圣娟,郭栋,潘芳芳,潘煜,王玉红,陈光.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03)
[10]温度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及致病力的影响[J]. 周晓榕,高翔,王新乐,王建国,李建聪.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
博士论文
[1]吉林西部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碳变化响应机制研究[D]. 李忠和.吉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碳氮营养对秀珍菇生长发育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D]. 李伟平.河北农业大学 2007
[2]杏鲍菇碳氮营养生理的研究[D]. 韩春华.河北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32480
【文章来源】: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0,32(04)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母种制备
1.2.2 原种制备
1.2.3 玉米芯基质栽培种制备
1.2.4 出菇期管理
1.3 指标测定
1.3.1 猴头菌生长指标测定
1.3.2 玉米废弃物培养料碳氮养分及胞外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2.1.1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2.1.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菌丝长满袋天数的影响
2.1.3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子实体干重的影响
2.1.4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子实体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2.1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纤维酶活性的影响
2.2.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淀粉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2.2.3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木质素酶活性的影响
2.2.4 胞外酶活性与菌丝生长速度及子实体干重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食用菌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 张妍,黄晨阳,高巍. 菌物研究. 2019(04)
[2]食用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李永江,张盼,张晓辉,张莹莹,宋俊乔,卢道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4)
[3]大庆市城市森林公园乔木林生物量及碳储量估算[J]. 王宁,富丰珍,程浩天,张有利,王孟雪,焦峰,肖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9(03)
[4]猴头菇的营养药用价值及产品研究现状[J]. 张微思,何容,李建英,刘绍雄,邰丽梅.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8(01)
[5]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菌MYB3和YB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白冰,李光春.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7(03)
[6]拉肖皂苷—C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周蒙,张存莉.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7(02)
[7]粉红粘帚霉对玉米茎基腐病的抑菌防病作用[J]. 杨蕊,郎剑锋,陆宁海,石明旺.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8]双孢蘑菇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J]. 郭亚萍,张国庆,陈青君,杨凯.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4(05)
[9]食用菌凝集素的特征与功能[J]. 蒋圣娟,郭栋,潘芳芳,潘煜,王玉红,陈光.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03)
[10]温度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及致病力的影响[J]. 周晓榕,高翔,王新乐,王建国,李建聪.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
博士论文
[1]吉林西部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碳变化响应机制研究[D]. 李忠和.吉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碳氮营养对秀珍菇生长发育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D]. 李伟平.河北农业大学 2007
[2]杏鲍菇碳氮营养生理的研究[D]. 韩春华.河北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32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63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