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山核桃良种性状及播种育苗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02 23:11
大别山山核桃(Carya dabieshanensisis)天然群落果实表型变异大,本论文在通过对大别山山核桃实生天然群落优良单株物候期(萌芽、花期、果实膨大和成熟等)、果实生长量(果径、鲜果重、饱满籽粒重量)、结实性状(出籽率、出仁率、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抗逆性(抗寒、抗病)等指标定期观察、分析,找出产量高、结实稳定性好、抗逆性好的单株,并分析其品质与立地条件的关系。对大别山山核桃催芽措施进行种子增温催芽及蒲壳、无纺布、采种地系列对发芽的影响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增温催芽处理、不带蒲壳、设置无纺布处理能显著提高大别山山核桃发芽率及芽苗生长量,不同采种地间苗生长量差异显著。增温催芽方法使得大别山山核桃种子发芽提前到二月中旬,比常规播种发芽提前25 d以上,因此生长期也增加25 d。截止3月1日,随采随播处理下,未出芽种子个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55.13%,初出芽种子个数占44.96%,带种芽苗和成熟芽苗均为0;沙藏后秋播处理下,未出芽种子比例为33.16%,初出芽种子62.19%,带种芽苗占3.75%;而增温催芽下,未出芽种子仅占12.44%,初出芽种子占比为31.31%,其成熟芽苗...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别山山核桃品种营养成分测定Figure4-1DeterminationofC.dabieshanensisSupertreesofnutrients
设置无纺布处理后的出芽率高于对照组,这与无纺布的设置提高了催芽的环境温度有关。温度升高能显著提高与种子萌发相关的 GA3、CTK 等内源激素含量,而这些内源激素能够促进山核桃种子中包括乙醛酸循环、脂类水解等代谢过程,有助于打破种子的休眠。因而,温度的提高刺激大别山山核桃产生种胚生长所需的生长促进因子。4.2.4 增温催芽与常温播种对大别山山核桃出芽影响的比较本试验在经过增温催芽的措施后使得大别山山核桃种子发芽提前到二月中旬,比常规播种发芽提前 25 天以上,因此生长期与生长量也增加 25 天。截止 3月 1 日,随采随播处理下,未出芽种子个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 55.13%,初出芽种子个数占 44.96%,带种芽苗和成熟芽苗分别为 0;沙藏后秋播处理下,未出芽种子比例为 33.16%,初出芽种子 62.19%,带种芽苗占 3.75%;而增温催芽下,未出芽种子仅占 12.44%,初出芽种子占比为 31.31%,其成熟芽苗占比最高达到52.26%。
图 3 不同中药材在大别山山核桃林下和空旷地块状茎粗度比较Figure3 Comparison of tubers thickness in differentChinese Medicine under the forest or not大别山山核桃与地道中药材混合种植,所选中药材大多喜凉爽气候及阴湿环境、怕干旱。林下环境相对湿润,温差较小,中药材不易遭受干旱和冻害;林下漫射光多,有益于积累药用物质;林间混交的多树种及大别山山核桃林中生物多样性,增加害虫天敌和有益生物的栖身和繁衍,有利于进行自然生态调控防治病虫害;林下光照少,林上树种多,加之大别山山核桃林的化感作用,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生产出无农药残留、生态、天然的药用价值更高的地道中药材。由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林下和非林下的黄精、白芨、重楼的块茎长度与粗度(生长量)平均值,可以得出对于林药复合系统,根据上层及林下植物的生态学要求以及林分环境的季节、年龄动态变化进行动态抚育管理,保持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适地适树,提高大别山山核桃及林下中药材的生长量。林业生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生产周期长,开始收产生收益时间最短的也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播种方法和覆盖方式对山核桃秋播育苗的影响[J]. 周军永,俞飞飞,陆丽娟,孙其宝. 中国果树. 2015(02)
[2]大别山山核桃新品种‘皖金2号’[J]. 夏国华,朱先富,孔令保,肖斌,王正加,黄坚钦,徐步青. 园艺学报. 2014(11)
[3]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山核桃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黄鑫龙,孟艳琼,傅松玲,黄勃,吴志辉,戴超,王哲.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2)
[4]不同地理种源大别山山核桃坚果表型性状和脂肪酸组分分析[J]. 夏国华,朱先富,俞春莲,代英超,王正加,黄坚钦,刘力. 果树学报. 2014(03)
[5]山核桃秋播育苗技术[J]. 余觉来,张乃华,蒋念念,徐红霞,项瑜.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2)
[6]南京地区薄壳山核桃高效嫁接育苗技术[J]. 李永荣,张计育,翟敏,刘永芝,郭忠仁.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0)
[7]农林废弃物山核桃蒲壳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颜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4)
[8]山核桃属植物外果皮的形态组织鉴定[J]. 王铁烽,潘亚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1)
[9]四种山核桃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比较分析[J]. 张鹏,钟海雁,姚小华,王开良,王亚萍,常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3)
[10]山核桃嫁接技术[J]. 姚维娜,汪祥顺,汪孝成,傅松玲. 经济林研究. 2010(01)
博士论文
[1]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和大别山山核桃(C.dabieshanensis)生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郭传友.南京林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大别山山核桃生态适应性及其繁殖技术研究[D]. 姚雪晗.安徽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53263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别山山核桃品种营养成分测定Figure4-1DeterminationofC.dabieshanensisSupertreesofnutrients
设置无纺布处理后的出芽率高于对照组,这与无纺布的设置提高了催芽的环境温度有关。温度升高能显著提高与种子萌发相关的 GA3、CTK 等内源激素含量,而这些内源激素能够促进山核桃种子中包括乙醛酸循环、脂类水解等代谢过程,有助于打破种子的休眠。因而,温度的提高刺激大别山山核桃产生种胚生长所需的生长促进因子。4.2.4 增温催芽与常温播种对大别山山核桃出芽影响的比较本试验在经过增温催芽的措施后使得大别山山核桃种子发芽提前到二月中旬,比常规播种发芽提前 25 天以上,因此生长期与生长量也增加 25 天。截止 3月 1 日,随采随播处理下,未出芽种子个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 55.13%,初出芽种子个数占 44.96%,带种芽苗和成熟芽苗分别为 0;沙藏后秋播处理下,未出芽种子比例为 33.16%,初出芽种子 62.19%,带种芽苗占 3.75%;而增温催芽下,未出芽种子仅占 12.44%,初出芽种子占比为 31.31%,其成熟芽苗占比最高达到52.26%。
图 3 不同中药材在大别山山核桃林下和空旷地块状茎粗度比较Figure3 Comparison of tubers thickness in differentChinese Medicine under the forest or not大别山山核桃与地道中药材混合种植,所选中药材大多喜凉爽气候及阴湿环境、怕干旱。林下环境相对湿润,温差较小,中药材不易遭受干旱和冻害;林下漫射光多,有益于积累药用物质;林间混交的多树种及大别山山核桃林中生物多样性,增加害虫天敌和有益生物的栖身和繁衍,有利于进行自然生态调控防治病虫害;林下光照少,林上树种多,加之大别山山核桃林的化感作用,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生产出无农药残留、生态、天然的药用价值更高的地道中药材。由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林下和非林下的黄精、白芨、重楼的块茎长度与粗度(生长量)平均值,可以得出对于林药复合系统,根据上层及林下植物的生态学要求以及林分环境的季节、年龄动态变化进行动态抚育管理,保持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适地适树,提高大别山山核桃及林下中药材的生长量。林业生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生产周期长,开始收产生收益时间最短的也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播种方法和覆盖方式对山核桃秋播育苗的影响[J]. 周军永,俞飞飞,陆丽娟,孙其宝. 中国果树. 2015(02)
[2]大别山山核桃新品种‘皖金2号’[J]. 夏国华,朱先富,孔令保,肖斌,王正加,黄坚钦,徐步青. 园艺学报. 2014(11)
[3]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山核桃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黄鑫龙,孟艳琼,傅松玲,黄勃,吴志辉,戴超,王哲.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2)
[4]不同地理种源大别山山核桃坚果表型性状和脂肪酸组分分析[J]. 夏国华,朱先富,俞春莲,代英超,王正加,黄坚钦,刘力. 果树学报. 2014(03)
[5]山核桃秋播育苗技术[J]. 余觉来,张乃华,蒋念念,徐红霞,项瑜.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2)
[6]南京地区薄壳山核桃高效嫁接育苗技术[J]. 李永荣,张计育,翟敏,刘永芝,郭忠仁.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0)
[7]农林废弃物山核桃蒲壳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颜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4)
[8]山核桃属植物外果皮的形态组织鉴定[J]. 王铁烽,潘亚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1)
[9]四种山核桃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比较分析[J]. 张鹏,钟海雁,姚小华,王开良,王亚萍,常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3)
[10]山核桃嫁接技术[J]. 姚维娜,汪祥顺,汪孝成,傅松玲. 经济林研究. 2010(01)
博士论文
[1]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和大别山山核桃(C.dabieshanensis)生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郭传友.南京林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大别山山核桃生态适应性及其繁殖技术研究[D]. 姚雪晗.安徽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53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653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