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羊肚菌不同单孢及不同萌发孔菌丝间的遗传多样性

发布时间:2022-12-10 17:08
  本研究对来自不同单孢和不同萌发孔菌丝的166份羊肚菌菌株进行形态研究、交配型基因检测、基于I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菌株杂交选育。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单孢及其不同萌发孔菌丝培养的菌株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形态和遗传差异。4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条带清晰的22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为88%。基于遗传相似性系数(GS)、不加权成对群算术平均法(UPGMA)构建的系统树,可将供试菌株分为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和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两大类群。聚类分析发现不同物种间的单孢菌株和单丝菌株的遗传差异显著;同一单孢不同萌发孔菌丝的菌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丰富。交配型基因检测证实羊肚菌是异宗结合型真菌,同一单孢的不同萌发孔菌丝体含相同的交配型基因(MAT 1-1-1或MAT 1-2-1)。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梯棱羊肚菌比六妹羊肚菌的遗传背景更广泛。此外,ISSR分子标记也表明仅依靠菌丝和菌核的形态特征并不能准确衡量羊肚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羊肚菌单孢菌株、单丝菌株间的形态和遗传特征,将为羊肚菌优质菌种的精准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2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菌丝形态观察
    2.2交配型基因检测
    2.3 ISSR扩增多态性
    2.4聚类分析
    2.5种间的遗传分化
    2.6单萌发孔菌丝间的遗传分化
    2.7选育含不同交配型基因的杂交菌株
3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色羊肚菌支系的物种资源、生殖模式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 杜习慧.  菌物研究. 2019(04)
[2]辽宁地区野生和栽培羊肚菌ITS序列及ISSR多态性分析[J]. 曹君,王红,张敏,刘俊杰,吕立涛.  中国食用菌. 2019(02)
[3]羊肚菌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种特异性RAPD-SCAR标记开发[J]. 刘伟,兰阿峰,张倩倩,蔡英丽,马晓龙,边银丙.  菌物学报. 2018(12)
[4]基于ITS和ISSR的羊肚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杨燕,田鸿,张小平,毋校辉,罗金洲.  西南农业学报. 2018(10)
[5]羊肚菌子实体发育生物学(下)——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子对菌丝培养和子实体形成的影响[J]. 赵永昌,柴红梅,陈卫民,赵子悦,孔令舰.  食药用菌. 2018(05)
[6]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建议[J]. 赵琪.  食药用菌. 2018(03)
[7]粗腿羊肚菌子囊孢子萌发过程及其细胞核行为[J]. 刘伟,蔡英丽,何培新,张亚,边银丙.  食用菌学报. 2017(01)
[8]我国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 何培新,刘伟,蔡英丽,贺新生.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Z1)
[9]羊肚菌的多样性、演化历史及栽培研究进展[J]. 杜习慧,赵琪,杨祝良.  菌物学报. 2014(02)
[10]人工栽培羊肚菌的鉴定[J]. 王波,鲜灵.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5)



本文编号:3717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717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c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