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空气湿度、扦插基质和生长调节物质对猪笼草扦插生根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16 18:33
  猪笼草(Nepenthes spp.)以其独特的观赏性及奇特的捕食性成为一种引种栽培的新流行。猪笼草共118种,我国原产1种,都为国外种,且我国对其研究较晚,因而在栽培技术上仍处于空白,而其的繁殖技术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猪笼草雌雄异株,种子收集困难,而扦插繁殖又有生根率低、时间长的特点。因此,优化猪笼草扦插繁殖技术体系,提高猪笼草扦插生根率,缩短生根时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选取红瓶猪笼草和N.sibuyanensis×maxima猪笼草为实验材料,分析了不同空气湿度、扦插基质种类,以及生长素及富氢水(Hydrogen-rich water,HRW)处理对猪笼草扦插生根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空气湿度对猪笼草扦插生根的影响分析了65%、75%、85%、95%的空气湿度对猪笼草扦插生根的影响,发现在75%空气湿度条件下,两种猪笼草的扦插生根率、发芽率、根数、根长的各项指标都最高。2.扦插基质对猪笼草扦插生根的影响在水苔、泥炭:蛭石=1:1、泥炭:赤玉土:兰石=1:1:1三种扦插基质中,以泥炭:赤玉:兰石=1:1:1为最佳扦插基质,其各项指标都高于对照。3.NAA和IBA对猪笼草扦插...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猪笼草属植物概述
        1.1.1 猪笼草属植物分布
        1.1.2 猪笼草属植物的形态特征
        1.1.3 猪笼草属植物的生态习性
    1.2 国内外猪笼草属植物研究概况
    1.3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概况
        1.3.1 遗传性因子对扦插繁殖的影响
        1.3.2 营养物质
        1.3.3 环境因子对扦插繁殖的影响
        1.3.4 不同插穗部位对扦插繁殖的影响
        1.3.5 生长调节剂对扦插繁殖的影响
        1.3.6 富氢水对扦插繁殖的影响
    1.4 本研究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猪笼草的市场应用前景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空气湿度对猪笼草扦插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场地、设备
        2.1.2 实验试剂、仪器
        2.1.3 实验材料
        2.1.4 扦插基质和插穗处理
        2.1.5 实验设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空气湿度对两种猪笼草扦插生根的影响
        2.2.2 不同空气湿度对两种猪笼草根系生长情况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扦插基质对猪笼草扦插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场地、设备
        3.1.2 实验试剂、仪器
        3.1.3 实验材料
        3.1.4 实验方法
        3.1.5 实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基质对红瓶猪笼草发芽率及生根率的影响
        3.2.2 不同基质对红瓶猪笼草生根状况的影响
        3.2.3 不同基质对红瓶猪笼草缓苗时间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猪笼草扦插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场地、设备
        4.1.2 实验试剂、仪器
        4.1.3 实验材料
        4.1.4 实试验方法
        4.1.5 实验设计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红瓶猪笼草扦插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N. sibuyanensis × maxima扦插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富氢水对猪笼草扦插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场地
        5.1.2 实验试剂、仪器
        5.1.3 实验材料
        5.1.4 实验方法
        5.1.5 实验设计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浓度的富氢水对猪笼草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5.2.2 不同浓度的富氢水对猪笼草扦插发芽率的影响
        5.2.3 不同浓度的HRW对猪笼草扦插根数根长的影响
        5.2.4 不同浓度的HRW对猪笼草扦插最早生根时间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本文编号:3791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791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d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