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不套袋对苹果品质的影响及果锈产生主要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13 14:47
  套袋生产虽然提升了苹果果实外观品质,但果实内部品质有所下降。此外,生产成本较大,资源浪费严重,都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不套袋对苹果内在及外在品质的影响,使苹果不套袋能达到套袋的着色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可推动我国苹果产业的转型发展。本试验以‘长富2号’、‘延长红’、‘龙富短枝’和‘蜜脆’4个苹果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套袋、喷施生物膜、套袋三种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苹果单果重、单株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耐贮性、果实着色、果皮结构及果锈指数等指标的影响,明确不套袋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苹果的不套袋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果锈影响苹果的果面洁净度,使苹果外观品质有所下降。因此,探究引起苹果果锈产生的主要因素尤为重要。本试验通过分析‘长富2号’果实果面刺激处理后果锈产生情况,结合扫描电镜观察果皮结构,探究其果锈发生的敏感时期,为苹果果锈的预防提供依据。试验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喷施生物膜显著提高了‘延长红’、‘龙富短枝’、‘长富2号’及‘蜜脆’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表明喷施生物膜能显著促进叶片、苹果树体及果实的生长发育。2、套袋使苹果着色鲜红,果面光洁度好。喷施生物膜能显...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果实套袋技术的发展
    1.2 套袋对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
        1.2.1 套袋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研究
        1.2.2 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研究
        1.2.3 套袋对果实耐贮性的影响研究
        1.2.4 套袋对果皮结构及果锈的影响研究
        1.2.5 套袋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研究
        1.2.6 套袋的其他负面影响研究
    1.3 不套袋技术的研究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不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2.3.2 ‘长富2号’果锈产生主要因素分析
    2.4 试验指标和测定方法
        2.4.1 叶片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2.4.2 果实内在品质测定
        2.4.3 果实外在品质的测定
        2.4.4 单果重的测定
        2.4.5 果实单株产量的测定
        2.4.6 农药残留的测定
        2.4.7 果实耐贮性的测定方法
        2.4.8 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2.4.9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套袋对苹果叶片生理和形态的影响
        3.1.1 对‘延长红’叶片生理和形态的影响
        3.1.2 对‘长富2号’叶片生理和形态的影响
        3.1.3 对‘龙富短枝’叶片生理和形态的影响
        3.1.4 对‘蜜脆’叶片生理和形态的影响
    3.2 不套袋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3.2.1 不套袋对苹果果实着色的影响
        3.2.2 不套袋对苹果单果重、纵横径及果形指数的影响
        3.2.3 不套袋对苹果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3.2.4 不套袋对苹果果面光洁度的影响
    3.3 不套袋对‘长富2号’果皮结构及果锈的影响
    3.4 不套袋对苹果单株产量的影响
    3.5 不套袋对苹果耐贮性的影响
        3.5.1 不套袋对‘延长红’耐贮性的影响
        3.5.2 不套袋对‘长富2号’耐贮性的影响
        3.5.3 不套袋对‘龙富短枝’耐贮性的影响
        3.5.4 不套袋对‘蜜脆’耐贮性的影响
    3.6 不套袋对‘长富2号’果实农药残留的影响
    3.7 不套袋对苹果生产成本的调查
    3.8 ‘长富2号’果锈产生主要因素分析
        3.8.1 针刺模拟虫叮对‘长富2号’果面光洁度的影响
        3.8.2 蚜虫叮对‘长富2号’果面光洁度的影响
        3.8.3 喷施波尔多液对‘长富2号’果面光洁度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4.1.2 不套袋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4.1.3 不套袋对果实耐贮性的影响
        4.1.4 不套袋对果皮结构及果锈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16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816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7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