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长节间基因EI(Elongated Internode)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18 18:52
节间长度作为番茄株型的重要因子,在番茄育种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已克隆的调控番茄节间长度的基因却较少。本研究以番茄自交系05T606自然发生的长节间突变体P502为材料进行了表型分析;对长节间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并通过P502与普通节间材料Heinz 1706杂交构建的F2分离群体对长节间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利用过表达转基因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并对长节间基因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析。本研究为揭示番茄节间伸长的调控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番茄的株型遗传改良及生产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全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表型分析,番茄长节间突变体P502与野生型05T606相比,整个苗期节间都伸长,且每一节间都显著伸长。细胞学观察表明,P502节间细胞较野生型05T606显著伸长。结合内源GA测定和外源GA喷施,突变体P502内源GA含量增加,且能响应外源GA3和PAC,为GA敏感型突变体。2.利用普通节间自交系Heinz 1706和紧凑型自交系P1609分别与突变体P502杂交,构建了两个组合(组合Ⅰ:Heinz 1706/P502;组合Ⅱ:...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株高遗传改良的意义
1.1.1 株高的影响因子
1.1.2 株高的遗传组成
1.2 植物激素对株高的调控机制
1.2.1 赤霉素对株高的调控
1.2.2 油菜素内酯对株高的调控
1.2.3 生长素对株高的调控
1.2.4 独角金内酯对株高的调控
1.2.5 激素间的互作对株高的调控
1.3 番茄株高基因研究进展
1.4 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进展
1.5 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5.1 分子标记
1.5.2 QTL克隆
1.5.3 番茄中已克隆的QTL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长节间突变体P502表型及细胞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节间长度测量
2.1.3 扫描电镜观察
2.1.4 外源GA)3和PAC处理
2.1.5 内源GA含量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节间长度比较与细胞学分析
2.2.2 对外源GA)3和PAC的响应
2.2.3 内源GA含量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长节间突变体P502的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群体构建
3.1.2 田间测量与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六世代群体的变异分析
3.2.2 分离群体节间长度的频率分布分析
3.2.3 节间长度的遗传分析
3.2.4 遗传参数的估计
3.3 讨论
第四章 长节间基因EI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DNA提取
4.1.3 P502深度重测序
4.1.4 引物设计
4.1.5 标记分析
4.1.6 EI(Elongated Internode)基因的定位
4.1.7 候选基因预测
4.1.8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长节间基因EI的初定位
4.2.2 EI基因的精细定位
4.2.3 候选基因的功能预测
4.3 讨论
第五章 EI基因转基因验证及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剂、质粒及菌株
5.1.3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5.1.4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5.1.5 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及原生质体转化
5.1.6 遗传转化
5.1.7 过表达植株的DNA检测
5.1.8 T1代植株SlGA2ox7的表达量分析
5.1.9 T1代对外源GA)3的响应
5.1.10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成功构建过表达载体
5.2.2 成功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
5.2.3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验证
5.2.4 过表达T1代表型分析
5.2.5 SlGA2ox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5.2.6 GA代谢通路中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18804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株高遗传改良的意义
1.1.1 株高的影响因子
1.1.2 株高的遗传组成
1.2 植物激素对株高的调控机制
1.2.1 赤霉素对株高的调控
1.2.2 油菜素内酯对株高的调控
1.2.3 生长素对株高的调控
1.2.4 独角金内酯对株高的调控
1.2.5 激素间的互作对株高的调控
1.3 番茄株高基因研究进展
1.4 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进展
1.5 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5.1 分子标记
1.5.2 QTL克隆
1.5.3 番茄中已克隆的QTL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长节间突变体P502表型及细胞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节间长度测量
2.1.3 扫描电镜观察
2.1.4 外源GA)3和PAC处理
2.1.5 内源GA含量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节间长度比较与细胞学分析
2.2.2 对外源GA)3和PAC的响应
2.2.3 内源GA含量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长节间突变体P502的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群体构建
3.1.2 田间测量与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六世代群体的变异分析
3.2.2 分离群体节间长度的频率分布分析
3.2.3 节间长度的遗传分析
3.2.4 遗传参数的估计
3.3 讨论
第四章 长节间基因EI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DNA提取
4.1.3 P502深度重测序
4.1.4 引物设计
4.1.5 标记分析
4.1.6 EI(Elongated Internode)基因的定位
4.1.7 候选基因预测
4.1.8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长节间基因EI的初定位
4.2.2 EI基因的精细定位
4.2.3 候选基因的功能预测
4.3 讨论
第五章 EI基因转基因验证及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剂、质粒及菌株
5.1.3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5.1.4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5.1.5 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及原生质体转化
5.1.6 遗传转化
5.1.7 过表达植株的DNA检测
5.1.8 T1代植株SlGA2ox7的表达量分析
5.1.9 T1代对外源GA)3的响应
5.1.10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成功构建过表达载体
5.2.2 成功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
5.2.3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验证
5.2.4 过表达T1代表型分析
5.2.5 SlGA2ox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5.2.6 GA代谢通路中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18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818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