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薹根肿病抗性评价方法及相关生化指标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29 20:25
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由专性寄生的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对世界上很多十字花科作物产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鉴于根肿菌是土传病害,其休眠孢子存活期长,传统的防治方法收效甚微,选育抗病品种是目前控制根肿病害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需要有效的方法来筛选抗病品种,且需了解清楚寄主的抗病机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种白菜为试验材料,对白菜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病生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温室盆栽试验、显微观察早期根毛及皮层侵染和qPCR定量早期根内含菌量;探究与分析不同抗性品种受根肿菌侵染后,早期根内转化酶、防御酶系(CAT/SOD/PPO/POD)和非酶类物质MDA活性变化差异以及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差异。研究结果如下:1.4个白菜品种抗感性的测定前20天采用水培法,后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早熟长江5号(发病率82.5%,病情指36.2)、华良早五号(发病率66.7%,病情指数37.5)和CR-春美(发病率68.9%,病情指数36.0)表现为感病,而英雄(发病率52.5%,病情指数16.5)表现为抗病。...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危害
2 根肿菌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
3 根肿病病害分级
4 根肿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4.1 症状发展和寄主代谢
4.2 致病分子的基础研究
5 寄主抗病机理的研究
5.1 寄主抗病性与防御酶系的关系
5.2 寄主抗病性与非酶类物质的关系
5.3 抗病基因的发现和抗源的合理利用
6 实时荧光定量在芸薹根肿菌探测及定量中的应用
7 根肿病的防治
7.1 化学防治
7.2 农业防治
7.3 生物防治
7.4 抗病品种选育
第二章 白菜对芸薹根肿病抗性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2.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及供试植株的处理
2.2 发病样品的采集及调查
2.3 发病样品根毛和皮层侵染动态观察
2.4 样品根中根肿菌的定量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室发病研究
3.2 根毛及皮层侵染率研究
3.3 根肿菌量检测
3.4 根毛侵染率与发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侵染时期根内转化酶活性变化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侵染时期根内生化指标变化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项目测定
3.1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酶活性分析
3.2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丙二醛(MDA)活性分析
3.3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3.4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酶活性变化
4.2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丙二醛活性分析
4.3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4.4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本文编号:3844224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危害
2 根肿菌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
3 根肿病病害分级
4 根肿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4.1 症状发展和寄主代谢
4.2 致病分子的基础研究
5 寄主抗病机理的研究
5.1 寄主抗病性与防御酶系的关系
5.2 寄主抗病性与非酶类物质的关系
5.3 抗病基因的发现和抗源的合理利用
6 实时荧光定量在芸薹根肿菌探测及定量中的应用
7 根肿病的防治
7.1 化学防治
7.2 农业防治
7.3 生物防治
7.4 抗病品种选育
第二章 白菜对芸薹根肿病抗性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2.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及供试植株的处理
2.2 发病样品的采集及调查
2.3 发病样品根毛和皮层侵染动态观察
2.4 样品根中根肿菌的定量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室发病研究
3.2 根毛及皮层侵染率研究
3.3 根肿菌量检测
3.4 根毛侵染率与发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侵染时期根内转化酶活性变化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侵染时期根内生化指标变化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项目测定
3.1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酶活性分析
3.2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丙二醛(MDA)活性分析
3.3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3.4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酶活性变化
4.2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丙二醛活性分析
4.3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4.4 接种根肿菌后白菜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本文编号:3844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84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