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运移对矿井地温场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刚,王双霞;给地温场装上围栏[J];河南气象;2004年04期
2 林世辉;龚育龄;;冀中坳陷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何国幸;胡玉禄;魏嘉;赵琳;;华北地温场特征[J];科技信息;2009年31期
4 李成伟;李崇福;黄增林;;自动站地温采集干扰故障分析与解决[J];陕西气象;2010年04期
5 施斌;唐朝生;高磊;姜洪涛;刘春;;城市和郊区浅部地温场差异[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1期
6 姚雨凤;;水地温学的现状和发展[J];工程勘察;1980年05期
7 张菊明,孙惠文,熊亮平;区域地温场的数学模拟及实例剖析[J];地质科学;1982年03期
8 牟春瑾;;地温场地为什么要翻松的试验[J];浙江气象科技;1984年03期
9 朱成玉,林友清;地温场地土壤对地温的影响[J];气象;1988年06期
10 邓孝;改进的矿山地温类型划分[J];地质科学;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忠丰;庞忠和;杨峰田;;煤矿深部地温场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张建斌;李莲花;;豫北平原地温场形成机制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刘琼颖;何丽娟;黄方;;地温场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及其在扬子地区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玉禄;胡红文;邱希青;付恩光;刘志勇;高赞东;寿冀平;;华北地温场垂向变化[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5 马刚;;引张作用对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马刚;;引张作用对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的影响[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7 李燕;张明华;刘宗铬;王金江;;地温场计算方法的探讨[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王均;;地温场与地震的关系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谭静强;琚宜文;张文永;侯泉林;谭永杰;;淮北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的构造控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董治平;;河西走廊地温场的初步探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骏;基于区域地温场的煤矿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曹瑜;三都矿区地温分布规律及矿井冷负荷计算方法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任自强;潘集矿区深部地温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翁荔玉;地下水运移对矿井地温场的影响[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郭艳;宿县矿区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6 龚露;地温场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14年
7 刘爱永;合肥盆地构造与古地温场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赵辉;地下水源热泵工程对浅部地温场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9 王楚骄;东缘进藏交通廊道地温分布及隧址区地温分析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张剑;涡阳矿区南部地温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50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5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