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源地震波震相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15:21
【摘要】:地震震相特征的认识在地震学发展以及地球结构的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震相的到时、振幅和相位蕴含着地震波传播路径上丰富的地下介质信息。一直以来,从天然地震到炸药、震源车和气枪等主动源地震,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地震震相的研究。祁连山气枪主动源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腹地,其波形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震相信息。祁连山主动源震相的识别,不仅可以更好的认识该地区地下分层结构和速度分布,同时可以为以后气枪主动源震相识别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台站覆盖区域的文献资料进行调研,使用全空间模型构建方法,应用剥皮方法进行射线追踪,对射线追踪程序进行手动界面操作模型计算,每个台站模型计算不少于600个,选其最优模型。通过对40个台站震相到时模拟结果与实际震相到时对比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在zdy18、zdy27、zdy35、zdy38等数十个台站取得了比较好的对应关系,能够较清楚地识别出Pg、来自上地壳底部的反射波P1、中地壳内部层面及其底部的反射波P2和P3以及莫霍面的反射波Pm。理论模拟震相到时与实际震相到时差的绝对值通常小于0.2s。2.研究区大部分台站沿祁连山呈北西南东向分布,其速度结构呈现为:(1)浅部沉积层速度约为5.0-5.8km/s,结晶基地深度6km左右,其基底面速度约为5.8km/s。(2)上地壳底部埋深在16km左右,层平均速度约为5.7-6.2km/s。(3)中地壳分两层,上层底部深度在24-30km之间,下层埋深在40km左右,其层平均速度在6.0-6.7km/s之间。(4)莫霍面埋深52-56km,祁连山地区及其附近偏深,河西走廊略浅。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一致。3.祁连山主动源震相丰富、变化复杂,各台站P波序列震相辨识度较高,S波震相不发育,能量较强的反射波是本文分析的主要震相。台站序列中的初至波震相往往与上地壳顶部的反射波震相相互叠加,使初至震相振幅明显增强的同时,也使得P1震相识别较困难。界面S波的震相也与其他震相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同样影响到后续震相的读取精度。以上研究结果为气枪震源数据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加深了对研究不同深度范围内速度变化或应力变化的认识,对推进地震预测科学探索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图文】:
研究思路流程图
打靶法原理(表明初始射线路径不断更新直至与检波器点相交为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31.4
本文编号:2666940
【图文】:
研究思路流程图
打靶法原理(表明初始射线路径不断更新直至与检波器点相交为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元生;王宝善;陈槞;王兰民;邹锐;秦满忠;郭晓;沈旭章;魏从信;刘旭宙;王亚红;孙点峰;郭瑛霞;尹亮;;两次强震发生前后主动源观测走时数据的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10期
2 张元生;郭晓;刘旭宙;秦满忠;魏从信;沈旭章;颜文华;张璇;张丽峰;;祁连山大容量气枪主动源重复探测系统[J];国际地震动态;2015年09期
3 董博;李沙沙;纪春玲;周安聘;李凤;;粘弹性VSP记录正演模拟与波场特征分析[J];科技广场;2014年07期
4 罗炬;李志海;王海涛;;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方法综述[J];内陆地震;2011年04期
5 滕吉文;张中杰;杨顶辉;张永谦;张雪梅;杨辉;阮小敏;;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1期
6 林建民;王宝善;葛洪魁;唐杰;张先康;陈楻;;大容量气枪震源特征及地震波传播的震相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7 陈槞;李宜晋;;地震波雷达研究展望:用人工震源探测大陆地壳结构[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8 董治平;张元生;;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研究[J];地球学报;2007年03期
9 陈槞;王宝善;葛洪魁;徐平;张尉;;建立地震发射台的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10 董治平;张元生;代炜;;阿拉善地块下插河西走廊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甘肃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2666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6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