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广西五里峡水库溶解有机质组成及来源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3 17:23
【摘要】: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致力于减少大气CO_2含量的碳汇和封存技术的研究成了21世纪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我国西南岩溶区“岩溶碳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岩溶作用的推动下每年可以把许多大气CO_2固定下来。但岩溶作用产生的“碳汇效应”也被Curl等学者质疑,认为岩溶地质作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碳汇,而是一个碳转移的过程。近年来为了回应这一质疑,岩溶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水生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DIC并形成有机质,一部分会以DOM等有机碳的形式保存于水体中。而DOM则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这个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高达334万km~2岩溶区,筑坝水库广布,那么DOM在岩溶区水库水体中的特征和来源如何?因此本文以广西五里峡水库作为研究区,分别于2016年12月、2017年4月及2017年6月在库区进行采样,在对研究区水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岩溶水体DOM的组成和来源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为岩溶区水库DOM研究以及了解岩溶区水库碳循环特征提供基础研究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主要溶解离子有HCO_3~-、Ca~(2+)和Mg~(2+),水化学类型属于舒卡列夫分类法中的HCO-Ca-Mg型。水体物理化学参数在水体浮游生物、降水稀释及岩石风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水温整体呈现出6月12月4月的趋势;DO在水体透明度以及水生生物光合作用等的影响下呈现出6月略高于其它两个采样期的特征。研究区水体水质良好,属于中等营养型水体,研究区TOC中有92%是由DOC构成的,DOC质量浓度呈现出12月6月4月的分布特征,在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下垂直方向上的DOC质量浓度整体呈表层至底层降低的趋势。紫外吸收光谱表征下的研究区水体溶解有机质以小分子量物质为主,芳香性较弱,腐殖酸含量低,富里酸含量较多,水体有机质的内源性较强,内源物质对水体溶解有机质的贡献明显。研究区CDOM吸收系数a(355)的均值为0.52 m~(-1),处于较低水平,其中6月份水体中浮游生物光合作用强,水体细菌比较活跃,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大,水体中的DOM浓度上升,导致6月份水体中a(355)的值略高于其他采样期。CDOM特征参数:相对较高的S_(275~295)值、M值指示下的研究区水体溶解有机质以小分子量物质为主,腐殖酸占有率低,富里酸占的较多;较低水平的SUVA254值、E253/E203值指示下的研究区水体DOM的芳香性比较弱,内源物质对水体溶解有机质的贡献明显,有机质中苯环上脂肪族等非极性官能团的比例比较多,苯环上羧基、羰基这类极性官能团比重少,表明研究区水体有机质的内源性较强。本研究中DIC与a(355)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表明喀斯特水体中被水生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质的DIC对水体中DOM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PARAFAC模型在研究区共识别出3个存在单个或多个激发和发射波长最大值的荧光组分:C1、C2和C3,其中C1属于类富里酸物质、C2属于类腐殖酸物质、C1和C2这两个组分通常代表较难降解的DOM,C3属于类蛋白物质(色氨酸类),是一类主要被藻类、微生物降解产生的类色氨酸物质。其中12月份3个组分对应的激发、发射波长为C1(250,325/425 nm)、C2(260,370/470 nm)和C3(260/370nm),4月份3个组分对应的激发、发射波长为C1(250,300/400 nm)、C2(260,350/450nm)和C3(270/340 nm),6月份3个组分对应的激发、发射波长为C1(250,300/390nm)、C2(270,350/450 nm)和C3(280/340 nm)。三批样品的C1、C2和C3组分浓度所占比例均值为37%、33%和30%,C1、C2和C3的浓度在时间尺度上差异显著,其中6月C3组分比例最大,内源特征最强。综合分析研究区水体中的DOM三维荧光光谱参数,发现较高的BIX、β:α、FI值和较低的HIX值对研究区DOM来源有很好的指示性,与国内不同水体的DOM荧光参数比较之后得出研究区水体DOM来源应当受到陆源物质和内源物质的共同影响,但内源特征较强,表明微生物以及藻类这些内源物质应是研究区水体中溶解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67;P342
【图文】:

模式图,碳汇,碳酸盐,模式图


1-1 考虑水-岩-气-生相互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汇模式图(刘再华,201.1-1 Carbonate rock weathering carbon sink model by condisering interactiwater-rock-air-biology(Liu, 2012)考虑水-岩-气-生相互作用的碳酸盐风化形成的大气 CO2 汇(刘再华,.1-2 Carbonate rock weathering carbon sink model by condisering interacti

碳酸盐,大气CO2,岩溶水体,有机质


岩-气-生相互作用的碳酸盐风化形成的大气 CO2 汇(刘bonate rock weathering carbon sink model by condisering water-rock-air-biology(Liu, 2012)质研究现状 DOM 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准确判别岩溶水体是探究不同来源下有机质的贡献量是探究岩溶水迁移、转化过程的关键,更是探究岩溶有机碳循体 DOM 的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脂类生物标志等(2017)利用生物标志物法对珠江流域的有机质

分布图,采样点,分布图,库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 采样点概况本研究在采样点设置上总体沿流程方向按照一定的间隔,从入库河流、库区坝前、出库口依次设计了 12 个采样点,其中在水库丰水期进行了分层采样在垂直方向上按照 5m 等间距布点,实际采样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库区水深、地质条件的影响,有适当调整。五里峡水库具体采样点分布情况详见图 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顺;徐成;刘彦;;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的关键部件硬件设计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12期

2 杨建磊;朱拓;武浩;;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的白酒聚类分析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9年04期

3 鄢远,许金钩,陈国珍;总发光光谱法的研究──偏振─三维荧光光谱法及其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1994年03期

4 李建军,陈观铨,胡继明,曾云鹗;三维荧光光谱法在多组分稀土分析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通报;1992年03期

5 雷永乾;郭鹏然;王冠华;周巧丽;黎国标;蔡大川;;三维荧光光谱法用于监测两种农药的电化学降解[J];净水技术;2014年05期

6 单奕;李丹;王萱;;基于浓度三维荧光光谱的食醋鉴别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16期

7 ;合肥研究院提出三维荧光光谱组分识别新方法[J];化学分析计量;2015年05期

8 陈明惠;李昊;陈荣;;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地沟油[J];光学仪器;2014年01期

9 张珊珊;苏荣国;段亚丽;宋志杰;王修林;;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离散三维荧光光谱识别测定技术[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3期

10 张芳;王良;苏荣国;宋志杰;王修林;祝陈坚;;小波分析在活体浮游植物离散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提取及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彦;乔冰;张世元;李思源;肖峰;周永生;谢月亮;凌萍;吴海涛;;风化对海面溢油三维荧光光谱的影响[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易莹;周艳伟;孔伟;杨昌达;王知兵;谢乔光;朱建军;;三维荧光光谱及现场荧光测试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A];环境工程2017增刊2[C];2017年

3 刘佳;吴海龙;边英超;李淑芳;聂谨芳;俞汝勤;;三维荧光光谱二阶校正法用于血浆中紫杉醇定量分析[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杨昌达;易莹;周艳伟;孔伟;王知兵;;三维荧光光谱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及在某污水厂应用[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5 金丹;;基于PARAFAC算法的三维荧光光谱法测定四种混合芳香烃[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陈银节;;三维荧光光谱的油气指示意义[A];第五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7 杜尔登;冯欣欣;郭迎庆;;城市环境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荧光特征研究[A];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韩宇超;郭卫东;;三维荧光光谱(EEMs)分析河口区有色溶解有机物荧光组分的变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祝鹏;华祖林;李惠民;;PARAFAC法解析太湖水体DOM三维荧光光谱[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2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C];2013年

10 谷玲;黄奇峰;马超群;史院平;陈国庆;高淑梅;;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液态奶的成分分析[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婧;三维荧光数据处理算法研究及在有机物含量检测中的应用[D];燕山大学;2017年

2 周昆鹏;基于多光谱信息融合的水质COD检测模型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3 傅平青;水环境中的溶解有机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张前前;东海典型赤潮藻检测的荧光光谱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段亚丽;基于色素荧光的浮游藻识别测定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王惠新;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水中矿物油检测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7 张芳;基于小波分析的东海浮游植物种类荧光光谱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杨丽丽;石油类污染物的三维荧光光谱测量与识别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9 钟桐生;土壤腐殖酸性质及其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潘钊;基于荧光光谱分析的石油类污染物识别测量方法及其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鑫澍;白酒年份酒中几种主要成分的荧光光谱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2 赵淑芳;几种环境污染物与胃蛋白酶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卢晓漩;广西五里峡水库溶解有机质组成及来源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8年

4 张晓燕;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饮用水有机物定性判别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5 赵煦;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石油类混合物成分分析与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6 杨建磊;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白酒分类鉴别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7 周燕;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的水质有机物检测方法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8 吴元清;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水体有机污染物浓度检测方法[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碧;石化综合废水及其特征污染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年

10 王杰;静水压力对系列多环芳烃三维荧光光谱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67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67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3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