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RM模型的乌鲁木齐河源区冰雪径流模拟初探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33
【图文】:
图 2-1 乌鲁木齐河源区Tab.2-1 The headwaters region of Urumqi River乌鲁木齐河上游地形地势险、山势陡、坡降大。河源区现代冰川广泛分布,土地貌发育,冰雪融水对径流的贡献显著。集水区内坡降明显,最大高程差可 2800 m。集水区的面积也随着海拔不同而存在差异,集水区主要集中在海拔600 m 以下的区域,该区域集水面积占集水区总面积的 80.58%,3600 m 以上仅 19.42%(孙美平等,2012)。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在最初发育时,形成了非常殊的地貌,这一特殊的地质构造也使该流域的植被景观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贾宝全等,2002),即海拔 2900 m 以上,超过了森林带的上限,其主要的植被高山灌丛草甸为主,草甸与裸露的基岩共同构成了冰川-冰缘带;在 2100-2900 的地方,以针叶植被为主的针叶林分布广泛;而在云杉林中又分布有金露梅、果小壁、新疆圆柏等灌丛;草甸植被类型发育很广阔,位于草原带和云杉林带间,海拔高度为 1600-2100 m,其主要由高大禾草和杂类草组成;草原是垂直结构中最稳定的顶级类型之一,其主要分布在 2100 m 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和林
图 2-2 研究区 DEMFig.2-2 The DEM of the study area2.2.4 野外实测数据通过大量研究表明,要使用 SRM 融雪模型对某一区域的融雪径流进行模拟分析,区域内的气象和水文资料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中用到的气象水文资料主要包括:空冰斗水文监测站、1 号冰川水文监测站和总控水文监测站的气温、降水和径流数据(表 2-6)。表 2-6 气象水文数据来源Tab.2-6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site站点 纬度 经度 海拔高度/m气象水文数据时间序列空冰斗站 43°07′11.6″ 86°49′37.5″ 3805 2001-20101 号冰川站 43°06′51.9″ 86°49′16.8″ 3659 2001-2010总 控 站 43°07′3.5″ 86°52′5.3″ 3408 2001-2010
图 4-1 研究区影像所在区域Fig.4-1 The position of study area locationDIS 产品的积雪信息提取(MODIS Reprojection Tool)是处理 MODIS 产品最常用的软件共用到 MOD10A2 的 158 景影像数据,在数据处理中,首先进和空间校正,其次通过 MRT 进行投影转换、数据格式转换, 信 息 , 空 间 重 采 样 方 式 为 Nearest Neighbor , 投 影 体-UTM-Zone-45N,分辨率统一为 500 m×500 m,重采样分辨率 9件转换为 Geotiff 格式。图 4-3 为该索引号下处理前后的 200积雪覆盖对比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F.Baumgartner;冯学智;;融雪径流模拟中的卫星周期性雪盖制图研究[J];遥感技术动态;1990年01期
2 于瀛瀛;刘金德;;黑龙江省融雪径流规律与实例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年01期
3 吕爱锋;贾绍凤;燕华云;杨贵林;;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特征与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9年10期
4 包安明;陈晓娜;李兰海;;融雪径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干旱区地理;2010年05期
5 党素珍;刘昌明;王中根;吴梦莹;;黑河流域上游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12年04期
6 张顺英,曾群柱;卫星雪盖资料在祁连山黑河流域融雪径流模式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1986年02期
7 ;融雪径流形成机制研究成果通过鉴定验收[J];干旱区地理;1989年01期
8 宋强;融雪径流实时预报的一种新方法(英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9 蓝永超;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在融雪径流模式预报因子筛选中的应用[J];干旱区地理;1992年04期
10 张庆费,周晓峰,蔡体久;黑龙江省中部地区森林对融雪径流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璞;李贤成;刘艳;李杨;;玛纳斯河流域冬季气候对春季融雪径流的影响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2 孙思淼;戴长雷;曹伟征;关佳南;;高寒区小流域春季融雪径流与降水关系初步分析——以柳树河为例[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李龙辉;肖迪芳;杨春生;;寒冷地区融雪径流和融冻期降雨径流计算模型的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3防汛抗旱减灾[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房世峰;新疆融雪径流预报及其不确定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穆振侠;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倩;东北地区积雪时空分布及其融雪径流模拟[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世南;典型冻土区融雪径流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王宏;城市融雪径流变化下松花江水质的多维响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朱宾宾;大兴安岭地区林内积雪及森林小流域融雪径流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4 陈爱玲;玛纳斯河流域雪盖衰退与融雪径流模拟[D];南京大学;2014年
5 张鹏;基于SRM模型的乌鲁木齐河源区冰雪径流模拟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乔鹏;干旱区双层分布式融雪径流模型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7 房世峰;基于“3S”技术的分布式融雪径流模型的设计和应用[D];新疆大学;2007年
8 蔺虎;基于GIS技术的分布式融雪模型及融雪径流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新疆大学;2013年
9 秦艳;WRF与干旱区分布式融雪径流模型的耦合及应用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杨与广;季节性冻土存在条件下融雪径流模型研建[D];新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67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6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