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GPS观测研究成果揭示出了围绕着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存在一个大规模的以鲜水河——小江——奠边府断裂带为东边界的顺时针物质挤出旋转现象。以上结论突破了人们以前对青藏高原侧向挤出及其围绕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范围止于红河断裂带的认识,说明小江断裂带西部的地区与奠边府断裂带西部地区的动力学成因有关联。深入研究奠边府断裂带,对于探索研究其与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才能更进一步探索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与奠边府断裂带作为侧向挤出运动外包络线的动力学意义,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奠边府断裂带是否是南北地震带在国境线以外的继续延伸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收集、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奠边府断裂带的研究成果,了解奠边府断裂带基本特征,对奠边府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基于ArcGis10.0,利用遥感影像和DEM高程数据对奠边府断裂带的几何特征进行研究;利用震源机制解运用精细网格搜索方法求解奠边府断裂带及其邻区的应力场(17~23° N,101~104° E),从而分析奠边府断裂带构造演化造成的其两侧地体差异,对其几何、运动学、力学、动力学特征和构造应力场形成的影响,结合前人对其地表到浅层再到深部的构造特征和奠边府断裂带所处区域深部介质差异的研究结果,从而探索奠边府断裂带的孕震动力学环境。形成以下几点认识:1、晚古生代海西运动的早期,最早的奠边府断裂就开始形成了,是在古特提斯洋东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条洋脊扩张——俯冲带;早二叠世时期,该洋脊扩张——俯冲带初次闭合;但是在早中生代的印支运动早、中期闭合的该洋脊扩张——俯冲带再次拉张开来,并形成了残留海槽;诺利克期后,拉张后的残留海槽碰撞,最终成为了思茅中间板块和印支板块之间的缝合带,其中前者为地槽褶皱系,后者以昆嵩古陆核为核心。在此之后,奠边府断裂带在侏罗纪开始右行走滑形变,晚侏罗纪至早白垩纪,奠边府断裂区域接受沉积,早白垩纪-晚白垩纪奠边府断裂带的运动被再次激活,晚白垩世时期是左行走滑运动的,至少始于晚白垩世之后或始新世的早期阶段,奠边府断裂带主要以右行走滑为主,该期右行走滑牵引作用与红河断裂带的早期左行走滑作用形成了奠边府东西两侧现今构造格局,5Ma的时候,以左行走滑为主要特征晚期阶段已经开始,且上新世直至第四纪也一直以左行走滑为主要特征,并且夹有部分正断左行走滑成分,但是其左行位错却出现分段差异性,现今阶段,奠边府断裂带仍以左行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活动性强烈,且左行走滑在浅部活动。2、奠边府断裂带位于两个特殊以及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处,其东侧靠北部是越西北褶皱系、靠南部是以印支古陆核为主体的昆嵩地块;西侧直接与思茅地块(地槽褶皱系)相接,思茅地块由北至南逐渐变窄,在泰国境内奠边府断裂带最南端,与掸泰马地块相邻。奠边府断裂带的大地背景与小江断裂带相似,东侧直接与稳定的古地核相接,西侧与不稳定的地槽褶皱系相接,从而形成强弱边界。且由于奠边府断裂带最南端在印支古陆核和思茅地块,以及西侧的掸泰马地核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北部变形相对于南部强烈,该区域地震均属浅源地震,北部地震活动比南部频繁,且震级相对较大的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因此,小江东侧和奠边府东南侧、西南侧的稳定地块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掸泰马地块具有限制青藏高原侧向挤出顺时针旋转以及在奠边府断裂带中南部转向W-NW的条件。3、奠边府断裂带以单条断裂线为主体,局部段落有多条断裂线,存在阶步,多个拉分盆地,断裂带在经过奠边府盆地时散射开来,且在奠边府盆地以北为SN向展布,从奠边府盆地开始逐渐转向NNE到NE向,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河流位错,总体呈凹向NW的弓形展布。奠边府断裂带最大的左旋位移为12.5km,上新世至今的平均滑动速率为2.5mm/yr,且奠边府断裂带西侧的北部存在一个张剪切,地壳应力场由小江断裂带北段至奠边府断裂带中段呈顺时针旋转。沿着奠边府断裂带上新世至今的走滑运动其主导原因小江断裂带跨过红河断裂带的剪切传输,并且在北印支的地壳变形中扮演着东边界的重要角色。4、奠边府断裂带及其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从北段、中段直至南段呈现顺时针旋转得状态,与小江断裂带由北段、中段直至南段的应力场总体上呈现出顺时针旋转的状态,其局部地区即小江断裂带南段和奠边府断裂带北段的主压应力轴未呈现出顺时针承接的状态,是由于该区域内不仅受到来源于小江断裂带南段NS向的剪切传输作用,还受到奠边府断裂带北段西侧东西向的张剪切的作用,该区域所呈现出的应力状态,与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侧向挤出顺时针旋转大趋势相同。5、小江——奠边府断裂带及其邻区地震孕育的主要动力来源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侧向物质挤出运动的挤压作用。奠边府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是否连通的关系在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难以准确判断,但是现存资料反映出沿着鲜水河——小江——奠边府断裂带由北往南构成的外包络线第四纪晚期乃至全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是逐渐减弱的,说明控制整个大规模顺时针旋转的主要动力来自于青藏高原的侧向挤出,才会出现由北往南逐渐衰减。根据奠边府断裂带在北印支所处的位置和其几何学、运动学、力学、动力学特征,认为其与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共同组成青藏高原东南缘侧向挤出地体群的被动东边界。由于奠边府断裂带所处位置及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缺乏,本研究还可以在以后研究资料越来越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15.2
【图文】:
第一章绪论共同构成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周边青藏高原顺时针侧向挤出外包络线的,从而为更进一步探索奠边府断裂带是否构成了南北地震带的南边界理论支撑。逡逑98逦100逦102逦104逦106逡逑I逦逦邋1逦I逦I逦I逦逡逑

1.2.邋1奠边府断裂带研究进展逡逑奠边府断裂带走向NNE-SSW-到N-S-,全长750km,宽6-10km,是印支地块逡逑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经越南的奠边府,过老挝的琅勃拉邦,至泰国的程逸[17],逡逑其地震活动特征是北多南少,北大南小,地壳形变和运动特征也是北强南弱,且逡逑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程度非常低位于巽他地块内部1|71,也有学者将其划为巽他逡逑地块的北边界[4849】。它切穿了古生代一一三叠纪沉积岩和花岗岩[50 ̄521,其在越南西逡逑北部的右旋位移与马江缝合带相抵消,可能在晚三叠纪就己经是活跃的了【53-54】。主逡逑断裂区域及其伴生断层记录了斜滑及走滑位移,主断层面向西倾斜60°-70°,在断逡逑裂带的南部则变陡为70°-80°逦(甚至是垂直的)丨54],断层西侧活跃丨55〗,唐渊等155]逡逑4逡逑

其最北端位于中国与越南交界处的云南金的婵讷、莱州、奠边府盆地,过老挝西北部的孟威、纳占,最南端止于泰国的程逸、达府南部,总体呈弓裂线,向南逐渐散开呈现扫帚状[17,65】。逡逑2.1研究区域大地构造背景逡逑上,奠边府断裂带位于巽他地块内部,展布在思茅地陆核之间。二叠纪从冈瓦纳古陆剥离的掸泰古陆核,之紧紧相邻,泥盆纪从冈瓦纳古陆剥离的的印支古陆是澜沧江一一清莱一一劳勿缝合带,北东部的边界为缝合带n%"%其毗邻区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奠边府是由众多大小不一的古陆核或者是古陆块组合而成的,处于多期特提斯的控制下@]。逡逑92。逦96°逦.邋,邋100°逦1Q4!逦108°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同宾;嵇少丞;;俯冲带地震诱发机制: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论评;2015年02期
2 王宏;林方成;李兴振;施美凤;;老挝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J];中国地质;2015年01期
3 张建国;皇甫岗;龙飞;;巽他地块的构造演化与介质特性的动力学意义[J];地震研究;2014年03期
4 孙尧;吴中海;安美建;龙长兴;;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近十年的地震活动性[J];地震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5 吴建平;杨婷;王未来;明跃红;张天中;;小江断裂带周边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6 邵志刚;张浪平;;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J];中国地震;2013年01期
7 罗文行;胡祥云;李德威;蔡建超;;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6期
8 万永革;;根据震源机制求解构造应力场的网格搜索法[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6期
9 许志琴;杨经绥;李化启;王瑞瑞;蔡志慧;;中国大陆印支碰撞造山系及其造山机制[J];岩石学报;2012年06期
10 程佳;徐锡伟;甘卫军;马文涛;陈为涛;张勇;;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所反映的块体特征及其动力来源[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钱鑫;老挝琅勃拉邦及黎府构造带古特提斯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毛洪江;老挝长山成矿带爬立山铁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文强;泰国和老挝难河——程逸及黎府缝合带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骥超;基于地震观测资料的构造应力场反演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2 李力;小江—奠边府断裂活动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
2772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7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