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龙门山地区PTB界线处火山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08:14
【摘要】:显生宙以来,地球上发生过五次规模巨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PTB)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以来地质历史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近几十年,这一事件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尽管地质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全球二叠-三叠系地层进行了精细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此次事件的假说,但对于这些假说的可靠性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证据表明大规模的、高强度和高频率的火山喷发事件与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密不可分。本论文选择龙门山北段古生代-中生代界线地层为研究对象,以界线地层的火山事件研究为主题,展开对火山事件的研究工作,并试图通过对界线地层处发育的沉凝灰岩的物质组分、成因意义及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还原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火山喷发作用的强度和频率,及其与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关系,为丰富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古生态环境突变所导致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研究内容,深化对该事件的科学认识,提供可靠的依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龙门山北段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处在碳酸盐台地前缘较深水的下斜坡和盆地沉积相带,为一吴家坪组→大隆组脉动式缓慢海退,至飞仙关组重新发生大规模的区域性海侵的连续沉积过程。2.从岩石学和古生物学角度对杨家岩剖面PTB界线进行标定。按传统的岩石地层划分方案,二、三叠系的界线被确定在62小层底部(PTB(R));按生物地层划分方案,二、三叠系的界线被确定在53小层底部(PTB(B))。3.通过对沉凝灰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龙门山北段二叠纪-三叠纪系地层普遍存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而且总体上显示了偏中-基性的岩浆岩微量元素组合特征。4.通过对沉凝灰岩的碎屑物质组分研究表明,沉凝灰岩层中锆石丰度越大,锆石碎屑颗粒相对更大,晶体的破碎程度也相对更低。5.龙门山北段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火山作用非常频繁,生物大灭绝事件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且生物大灭绝事件是一个由高强度火山作用和高频率火山喷发周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17;P53
【图文】:

技术路线图,主要工作,室内研究,古生物


5图 1-1 技术路线图1.3.3 主要工作量本论文基于一条野外剖面,展开了大量的野外和室内研究工作。其中野外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剖面精细测量和拍照、岩石样品和古生物样品采集;室内工作主要包括: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阅读、薄片鉴定、样品的粉碎、地球化学数据测试和分析等。研究期间涉及到本论文的主要工作量如下(表1-1)

构造位置,地势


第 2 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 2 章 区域地质概况2.1 研究地理位置广义的龙门山脉为一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中-高山地区(图 2-1),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其区域地理位置分布北起广元地区,南接泸定、天全一带,连绵500 km 以上里,宽约 30km~60km(林茂炳 等,1996),面积约两万多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地形上山峰起伏、河谷纵横,地势极其险峻复杂,构成了中国南方东西方向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地势变化由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区域。研究区位于龙门山地区北段的广元市西北乡杨家岩,交通十分便利,汽车可直达剖面位置的现场。

海陆分布,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沉积环境分析


第 3 章 PTB 界线地层剖面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源,2008),年代归属于下三叠统殷坑阶(中国区域地层表,2000)或国际地层表,2000)底部,因此,按生物地层划分方案,二、三叠系的定在 53 小层底部(以下简称为 PTB(B)界线),层位相当于传统岩石地案中的大隆组上段上部,低于飞仙关组一段底部的 PTB(R)界线,二者距 1.62m。 PTB 界线地层沉积环境分析.1 区域古地理概况上扬子板块西缘晚二叠世时期,北接北方古陆,西邻马尔康古陆,西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郑荣才;罗平;郑超;蔡家兰;文华国;;川东华蓥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地质事件与元素地球化学响应[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S1期

2 刘树根;杨荣军;吴熙纯;孙玮;陈杨;;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5期

3 邵晓岩;田景春;张锦泉;赵先超;韩永林;王海红;;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油层组中的古地震记录[J];古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4 钟怡江;陈洪德;朱利东;林良彪;董桂玉;朱志军;;重庆石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微相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李智武;刘树根;陈洪德;刘顺;郭兵;田小彬;;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王成源;;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面临的新问题[J];地层学杂志;2008年02期

7 胡作维;黄思静;郜晓勇;詹红燕;王春梅;王庆东;;川东华蓥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粘土层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及成因[J];地质通报;2008年03期

8 林治家;陈多福;刘芊;;海相沉积氧化还原环境的地球化学识别指标[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8年01期

9 颜佳新;刘新宇;;从地球生物学角度讨论华南中二叠世海相烃源岩缺氧沉积环境成因模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0 何鲤;刘莉萍;罗潇;吕志洲;王应容;;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J];石油实验地质;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梅海;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及灾害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颜照坤;龙门山与前陆盆地之间的剥蚀—沉积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96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96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