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青海贵德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成因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07:08
【摘要】:青海省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内地热显示明显且类型多样,蕴藏着较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本文以扎仓温泉和三河平原地热田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地热地质条件、地下热水分布及赋存规律、热储特征、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最后总结了区内地热资源形成条件及其地质成因模式。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内温泉出露及地下热水活动受地质构造及断裂控制作用明显。扎仓温泉和三河平原地热田分别属于带状热储和层控热储,扎仓温泉热储层位于断层破碎带,三河平原地热田热储层位于中新生代沉积层,分为新近系热储和古近系热储。计算扎仓地热区和三河平原地热区大地热流平均值分别73.492m W/m2和88m W/m2,显示区内具有较高的地热背景。(2)水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扎仓温泉水水化学表现为高Na+、SO42-、Cl-,而Mg2+、HCO3-值偏低,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三河平原地下热水水化学表现为高Na+、SO42-、Cl-、HCO3-值,低Mg2+,呈现出较复杂的水化学类型,有SO4·Cl-Na、Cl·SO4-Na、SO4-Na、SO4·HCO3-Na、HCO3·SO4-Na、HCO3·SO4·Cl-Na、Cl·HCO3·SO4-Na、SO4·Cl·HCO3-Na型水,显示有地下冷水的混入;温泉水中F、Li、锶、偏硅酸及偏硼酸等微量组分含量较三河平原地下热水高很多;Na-K-Mg平衡图解判断出扎仓温泉水水岩作用均未达到完全平衡,而三河平原区地下热水水岩作用绝大部分未达到完全平衡;Si O2温标计算扎仓温泉水热储温度为147.75℃,估算循环深度为2017.86m。(3)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扎仓温泉水和三河平原地下热水均为大气降水成因类型,其中温泉水发生轻微的18O漂移,表明其水岩作用更强烈;扎仓温泉水主要是接受来自西南部3463.9m以上高山及其周边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三河平原地下热水补给范围为区内南部、西部、北部3605m以上高山区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地下热水中碳硫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碳、硫元素主要来源于沉积层的淋滤作用,随冷水的混入不断增加大气成因来源。(4)结合区内深部物探成果、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及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成果,概括了区内不同类型地热系统的地质成因模式,为后期区内地热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振;罗银飞;孟梦;杨绍康;;青海省地热资源概况及勘查开发利用部署初步研究[J];青海环境;2013年03期

2 顾新鲁;曾永刚;;新疆温泉县地热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J];新疆地质;2011年02期

3 陈惠娟;赵振;罗银飞;赵爱军;冯林传;;青海省贵德盆地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及开发利用前景分析[J];青海环境;2010年04期

4 龙作元;薛国强;周楠楠;吴有信;朱巍;赵杰;;贵德盆地深部地热资源地球物理评价[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6期

5 方斌;周训;梁四海;;青海贵德县扎仓温泉特征及其开发利用[J];现代地质;2009年01期

6 马致远;王心刚;苏艳;余娟;;陕西关中盆地中部地下热水H、O同位素交换及其影响因素[J];地质通报;2008年06期

7 郭万成;时兴梅;;青海省贵德县(盆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3期

8 柳鉴容;宋献方;袁国富;孙晓敏;刘鑫;陈锋;王志民;王仕琴;;西北地区大气降水δ~(18)O的特征及水汽来源[J];地理学报;2008年01期

9 李惠娣;张森琦;白嘉启;周金元;石维栋;赵越;;西宁药水滩地热田水化学特征及热水起源初探[J];地质学报;2007年09期

10 吕金波;车用太;王继明;刘振锋;刘成龙;郑桂森;;京北地区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J];地震地质;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昭;西藏尼木—那曲地热带典型高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2 袁建飞;广东沿海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张保建;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柯斌;四川茂县吉鱼温泉成因模式及开发远景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2 曾敏;重庆温泉分布与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程先锋;云南东部地热赋存规律及成因模式[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97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97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