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旅大10-1油田东营组地震资料解释及储层预测

发布时间:2021-01-05 17:16
  本文是以旅大10‐1油田作为主要研究区域,针对东二下段目的层各油组进行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旅大10-1油田构造复杂,从构造特征上看是受斜坡基底主干滑脱断裂控制的复杂断块构造。目前地震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旅大10-1油田高部位辽西1号断层及其伴生断层在东二下目的层附近断点不清晰,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断层的精细解释较困难,而断裂带附近又可能是剩余油的富集区,给井位布署造成很大的困难。2、地震资料分辨率低、低频信息缺失,对较厚储层的分辨有很大的局限性。3主力油组东二下二油组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部分井区地震反射特征与储层对应关系不明确;东二下三、四油组在辽西1号断层附近地震反射杂乱,连续性差,利用目前的地震资料进行储层精细预测比较困难。本次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东二下段的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依据旅大10‐1油田井震标定结果,对东二下段的构造进行解释和研究,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分析已钻井结果和目的层段地震反射特点,研究合适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方法,总结出适合本油田储层描述技术和方法体系。根据目的层储层特点和地震分辨能力,井震结合选取合适的研究尺度,在地质模式的认识指...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依据
    0.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0.5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一章 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简况
    1.2 地质油藏特征
    1.3 小层划分与对比
第二章 三维构造解释
    2.1 层位标定
    2.2 构造精细解释
        2.2.1 断层解释及平面组合
        2.2.2 地震剖面解释
    2.3 速度分析及构造成图
    2.4 构造特征
        2.4.1 区域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
        2.4.2 构造带特征
    2.5 断裂特征分析
        2.5.1 断裂平面展布特征
        2.5.2 断裂剖面分布特征
第三章 东二下段砂岩储层预测
    3.1 储层预测难点及研究思路
        3.1.1 储层预测难点
        3.1.2 储层预测研究思路
        3.1.3 东二下段储层预测叠后反演方法优选
    3.2 东二下段砂岩储层预测
        3.2.1 储层地震属性分析
        3.2.2 广义声波曲线构建
        3.2.3 储层地质模型构建
        3.2.4 砂岩储层预测
    3.3 东二下段储层平面分布描述
        3.3.1 各油组小层砂岩储层平面分布
        3.3.2 Ⅱ油组砂砾岩平面分布
第四章 石油地质综合分析
    4.1 成藏背景
    4.2 构造认识
    4.3 有利目标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长91湖相优质烃源岩成藏意义[J]. 张文正,杨华,李善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05)
[2]济阳坳陷优质烃源岩特征与隐蔽油气藏的关系分析[J]. 侯读杰,张善文,肖建新,张林晔,张海全,程顺国,龙祖烈.  地学前缘. 2008(02)
[3]南堡凹陷优质烃源岩的新发现[J]. 郑红菊,董月霞,朱光有,王旭东,熊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04)
[4]鄂尔多斯盆地长91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机制探讨[J]. 张文正,杨华,傅锁堂,昝川莉.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5]层序地层构成与层序控砂、控藏的自相似特征——以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为例[J]. 邓宏文,王红亮,王居峰,谢晓军,苏宗富,尚尔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05)
[6]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J]. 崔永谦,武耀辉,罗宁,杜维良,梁宏斌,张锐锋.  中国石油勘探. 2004(03)
[7]调节带(或传递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J]. 陈发景.  现代地质. 2003(02)
[8]济阳坳陷下第三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意义[J]. 张林晔,孔祥星,张春荣,周文,徐兴友,李政.  地球化学. 2003(01)
[9]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的演化[J]. 戴俊生,陆克政,漆家福,陈书平.  石油学报. 1998(04)
[10]克拉玛依乌尔禾沥青脉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J]. 张景廉,张宁,朱炳泉,涂湘林,刘菊英,刘颖,施泽恩,张平中.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04)



本文编号:2959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959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3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