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区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1-02-24 00:48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区是青藏高原现今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对于解释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演化机制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川滇地区的壳幔结构对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构造活动及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了川滇渝地区共117个台站从2009年1月-2017年12月记录的远震数据,利用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获得川滇渝地区的Moho面以及岩石圈与软流圈分界面(LAB)的埋深分布。整个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0km~69km之间,跨度大。地壳最厚的区域位于川西北次级块体的泸沽湖(LGH)-木里(MLI)—带,平均地壳厚度约为67km;地壳最薄的区域分布在滇西地区、红河断裂带西侧,这一区域的地壳厚度基本都在36km以内;龙门山断裂带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是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变化的梯度带,地壳从断裂带的西北侧向东南侧逐渐减薄:断裂带西北侧的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厚度在52km以上,而川西北次级块体的地壳更厚,在60km~69km之间;梯度带东南侧的各个地块的地壳厚度以及莫霍面起伏变化存在明显不同,四川盆地地壳厚度变化小,大部分区域在40~48km之间,华蓥山断裂东侧的重庆区的地壳厚度在39~5...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岩石圈的意义
1.1.2 选取川滇地区作为研究区的意义
1.1.3 选用方法
1.2 研究现状
1.2.1 川滇地区的研究现状
1.2.2 S波接收函数研究现状
1.2.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域的构造背景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原理概述
3.1 研究方法概述
3.1.1 研究方法的确定
3.1.2 接收函数的定义
3.1.3 坐标旋转
3.1.4 反褶积与接收函数
3.1.5 P波接收函数与S波接收函数的对比
3.1.6 接收函数的叠加
3.1.7 动校正与时深转换
3.1.8 共转换点叠加
3.2 S波接收函数计算实例
第四章 数据处理结果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区域台站数据处理结果
4.3 研究区域Moho面与LAB界面的深度列表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莫霍面埋深
5.2 岩石圈厚度
5.3 深度剖面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48509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岩石圈的意义
1.1.2 选取川滇地区作为研究区的意义
1.1.3 选用方法
1.2 研究现状
1.2.1 川滇地区的研究现状
1.2.2 S波接收函数研究现状
1.2.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域的构造背景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原理概述
3.1 研究方法概述
3.1.1 研究方法的确定
3.1.2 接收函数的定义
3.1.3 坐标旋转
3.1.4 反褶积与接收函数
3.1.5 P波接收函数与S波接收函数的对比
3.1.6 接收函数的叠加
3.1.7 动校正与时深转换
3.1.8 共转换点叠加
3.2 S波接收函数计算实例
第四章 数据处理结果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区域台站数据处理结果
4.3 研究区域Moho面与LAB界面的深度列表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莫霍面埋深
5.2 岩石圈厚度
5.3 深度剖面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48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0485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